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石家庄>>石家庄

石门七旬老太痴迷组石 欲开“奇石博物馆”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张欣 2014-05-25 08:49:5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省会石家庄,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3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爱上了搜集奇石,并将这些石头组合起来拼揍成中华历史典故,她就是大家亲切称为“中国玩石头最棒的老太太”的耿桂云。今天的节目,我们将走进耿桂云和她的“奇石”故事。

本期节目访谈现场。 网友“大海” 摄
本期节目访谈现场。 网友“大海” 摄

本期嘉宾:“玩石老太”耿桂云。 长城网 张欣 摄
本期嘉宾:“玩石老太”耿桂云。 长城网记者 张欣 摄

  主持人:欢迎耿阿姨做客本期节目,您因为收集这些奇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中国玩石头最棒的老太太”,您怎么看待大家给您的这个称呼?

  耿桂云:大家给我这么高的评价,我真的不敢当。但是既然大家给了我这样的称呼,我就要做到最棒,创作出更出色的作品奉献和回馈大家。可以说,大家给我这份荣誉,我把它当成一个动力,一份责任。

  主持人:我看到你家里桌上摆的,地下放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石头,有没有粗略地统计过,您现在收集的石头大概有多少?组成历史典故的组石大概有多少组呢?

  耿桂云:我现在收集到的人物石、象形石大概得有两三千块吧。组成典故的组石大概有140多组。

  主持人:据我了解,您是从几年前开始收集石头的,当时是什么事激发起了您收集这些“奇石”的爱好呢?

  耿桂云:几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让我和这些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听说市区南边成立了一个奇石文化广场,那里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石,有的像人形,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水果,我觉得非常新奇,一看就喜欢上了。我以前就喜欢根雕,经常在去滹沱河捡朽树根,后来喜欢上石头以后,就一起捡一些比较漂亮的石头回来。有的时候,也从市场淘一些奇石回来,组成组石。

耿桂云组石作品“天籁”。 长城网 张欣 摄
耿桂云组石作品“天籁”。 长城网记者 张欣 摄

耿桂云组石作品“兰亭诗会”。 长城网记者 张欣 摄
耿桂云组石作品“兰亭诗会”。 长城网记者 张欣 摄

耿桂云组石作品“桃园三结义”。 长城网记者 张欣 摄
耿桂云组石作品“桃园三结义”。 长城网记者 张欣 摄

  主持人:您玩石跟别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您喜欢用创意将石头拼凑起来反映一个历史典故,并为每一组作品附上一首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呢?

  耿桂云:玩石头时间长了,我就发现这些石头很多都像咱们中国人,我觉得这是老天对咱们中国人独到的赐予和厚爱。这些奇石都是亿万年以前形成的,都是海底火山爆发把这些石头包住,重新熔化、凝结才形成了这些宝石,宝石成型后,经过海底的变迁升上来,在戈壁滩上,经过亿万年的风吹沙打,软的被吹走了,硬的就留下了,这才形成了这些形态各异的奇石。看到它们,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用这些石头组咱们中国的史诗。

  我从“开天辟地”开始组,接着是“伏羲创周易”、“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就这样理过来,再把各个朝代里有名的帝王,像李世民、秦始皇、武则天的经典故事再现出来,还有各个朝代的文人聚会,比如竹林七贤、兰亭诗会、扬州八怪等等。另外,四大名著的故事,我也组了不少,比如像“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林黛玉初进大观园”等等。

  总之,我想用这些奇石把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反映出来,用石头版的史记,用渊源流长的清明上河图,再现给国人、后人和全世界人民。

耿桂云组石作品“刮骨疗毒”。 长城网记者 张欣 摄
耿桂云组石作品“刮骨疗毒”。 长城网记者 张欣 摄

  主持人:您不仅组石,还为它们配诗,能否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耿桂云:比如说“桃园三结义”,这一组我为它配诗这样写道:“三人结义在桃园携手同盟共对天不能同生愿同死热血铸就忠义天。” “绍兴会稽多雅士,兰亭之下淌曲溪。文人墨客常聚会,沿溪散坐赋才思。羲之挥毫兰亭序,行云流水叹绝笔。”是我为“兰亭诗会”配的诗。我为“天籁”配诗中这样写道:“九天之上集乐神,笙箫管笛动云根。琴弦又传广陵散,高山流水共知音。云漫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时提顿。二泉映月如流水,鹤唳凤鸣合龙吟。此曲不止天上有,宇宙空间皆可闻。亿兆光年无穷尽,从此天籁无绝音。”

  而“刮骨疗毒”中,这样写道:“偏襟危坐露臂膀神医来探惊重伤刮骨疗毒色不改忠义风骨美名扬。”说到配这组石头,还有一些故事:有一次,我淘到一块特别有气势的石头,看着有些像关羽,但只是觉得身子有点偏,后来我就更加仔细观察,发现这块石头露着胳膊,胳膊上有块伤,而且露着拳头,眼睛是红的。既然露出胳膊了,衣服偏了也是理所当然的。后来就想再配个神医华佗,华佗应该是块白石,身子大小也应该跟关羽差不多,正在犯愁的时候,我翻到了一个朋友送来的几块白石。我边看边转,突然就定格了,一个高额、深目短须的华佗就找出来了。我当时特别感动,这两块石头是一天来的,简直就是天意,于是很快就把它组上了。

  主持人:我知道,您之所以用自己的创意赋予这些石头文化内涵,这跟您年轻时候的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据说早在您年轻时就非常热爱文学和美术,是这样吗?

  耿桂云:是的。我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喜欢艺术。五岁的时候就在舅舅家的墙上临摹小老虎,到小学写作文的时候,我就用诗写作文,我14岁就参加县里的画展,16岁开始写短篇小说和散文,在天津参加文学短训班。19岁那年,我参加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还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上了工科大学,后来一直从事冶金工业设计,没有能从事跟艺术相关的职业,是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直到前三年,我接触到了石头,才重拾了自己年轻时候的爱好,从此就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组石创作。

 耿桂云组石作品“寒窑十八载”。 长城网记者 张欣 摄
耿桂云组石作品“寒窑十八载”。 长城网记者 张欣 摄

自由喜爱文学的耿桂云曾经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长城网记者 张欣 翻拍
自由喜爱文学的耿桂云曾经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长城网记者 张欣 翻拍

  主持人:您现在对于组石似乎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能跟大家说说您每天都是怎样跟这些奇石“打交道”的吗?

  耿桂云:我每天睡觉醒来第一个信号就是石头。我每天就睡四五个钟头,其余时间不是在找石头、制作石头组件,就是在看书研究历史典故,不断充实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组石头非常费心智,因为它不是绘画,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把形态各异的石头组成故事,确实非常费脑筋。我的每一件组石作品都是自己配的底座。有时候我出去凿木头,十几锤子砸在手上,手肿得像面包一样都不感觉疼。

  可能有的人觉得这个老太太怎么能弄成这样,他们不知道我的付出是常人的多少倍。他们也不知道我过去几十年的文化积淀,诗书画基础帮了我的大忙。我现在70岁了,还在不断学习,搜集资料。我的创意基本上是不落俗套的。

  主持人:目前来说,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耿桂云: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些组石放在网上,因为家里毕竟地方有限,摆不下这么多,我想在网上建里奇石博物馆。如果放到网上,很多人就可以省去千里迢迢的奔波,他们可以直接在网上观赏。有首歌是这样唱的:“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有时候我在家组石头嘴里也哼唱着:“玩儿出个样来给自己看”,以后,我还要“玩儿出个样来给世界看。”

  主持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像耿桂云这样的民间文化传播者不在少数,我们呼吁大家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同时我们也期待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广泛地传播。

关键词:图文访谈,组石,耿桂云,奇石,典故,石家庄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张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