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观摩侧记:太行山乡无闲土
盛夏时节的太行山麓,到处郁郁葱葱,花果飘香。 7月4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与会人员前往曲阳县齐村乡,现场观摩扶贫开发取得的可喜成果。 往日的荒山秃岭如今绿树成荫,山顶生态林槐花绽放,山腰枣树核桃树枝繁叶茂,树下鸡鸭成群。山坡上,多晶硅光伏电池板把上万亩荒坡装点得熠熠生辉。山下,池塘里鲟鱼遨游,波光粼粼。 面对此情此景,观摩人员露出羡慕和探寻的目光:齐村乡21个村78.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山山水水都得到有效利用,是怎么办到的? 因地制宜,做足山水文章 奥秘在于2012年曲阳县在齐村乡实施的“四万一千”工程。 齐村乡曾是曲阳县位置最偏远、交通信息最闭塞、条件最艰苦的西部山区穷乡,2008年全乡人均纯收入不足700元。有个村庄甚至十年没娶过新娘。为了摘穷帽、拔穷根,县里和乡里想了很多办法,曾经种过金银花,养过周转羊、周转牛,但由于土壤、市场等原因,没有成功。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一穷二白的产业基础,决定了这个山区穷县摆脱贫困殊为不易。曲阳决定用知识的力量改变这一切。2012年,县里逐村调研,并聘请河北农大专家以及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实地检测土质、考察水情,出主意、指路子。 因地制宜,做足山水文章,不让一块土地闲起来。在王快水库等周边造万亩生态林基地,涵养水源;浅山丘陵等酸性土壤区适合枣树生长,那就发展万亩红枣基地;碱性土壤适合核桃树生长,可以打造万亩核桃基地;在石灰岩遍布的大山,寸草难生,种树更是不可能,便引进三峡集团等,在山坡安装多晶硅光伏电池板,建设万亩光伏发电基地;在王快水库下游,利用充足的水源,发展千亩鲟鱼养殖基地。 贫困在山,出路也在山——“四万一千”工程应运而生。 政府主导,搞好市场运作 “一个贫困县闹这么大的动静,是怎么搞起来的?”有人问曲阳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柴云峰。 “坚持政府主导,搞好市场运作。”柴云峰说,他们引进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规划了万亩光伏发电基地,总投资约25亿元,主要建设300兆瓦光伏发电场,是全国单体最大的山地光伏电站,目前一、二期已经投产。成立合作社,通过撬动金融机构资金、村民集资、政府投入等方式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红枣、核桃、鲟鱼等,并打出自己的品牌。 “两年内完成如此大的工程,难以想象!”有人说。 “万人齐心,其利断金。‘四万一千’模式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在农村。”柴云峰详细介绍,齐村乡1.7万村民,全程参与规划制定、项目实施,积极投资、投工、投劳,主动上山挖坑、种树。 齐村乡小口头村属于千亩鲟鱼养殖基地范围,养鲟鱼也养甲鱼,还种枣树和核桃树。村民王二荣向观摩人员讲述自家这些年的变化:“俺家共有5亩山地,过去种个棒棒、谷子什么的,每年赚不了几个大子儿。2012年加入村里合作社,种上了核桃树,今年开始挂果,看样子每亩能打个100来斤,按15块一斤算能赚1500块。到了盛果期,每亩差不多能赚到五六千元。” “你们不怕卖不出去么?”有人插话。王二荣微笑着说,合作社给甲鱼和红枣注册了“辘轳沟”品牌,随着产量逐年增加,销路也正在一步步打开。“生活变化可大了,很多村庄过去是‘晒太阳、种棒棒’,现在成了‘新瓦房、有存粮,出门一坐马达响’。” “照这个发展势头,3年后,齐村乡人均收入可达到6000元以上,将实现稳定脱贫。”畅想未来,柴云峰充满信心。 “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模式,使我们县的扶贫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行唐县县长王彦芳对记者说,“四万一千”模式变“遍地撒盐”为“集中施肥”,具有集约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优势,值得借鉴。 |
关键词:扶贫,开发,太行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