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群策群力,建设美丽乡村
村民参与,部门联动 在改造提升行动中,为破解资金难题,各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和整合建设资金。 廊坊市县两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1.2亿元,用于支持农村建立卫生长效管护机制;邢台市本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1000万元,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亿元,同时要求市、县两级拿出不低于20%的土地出让收益,专门用于民居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唐山市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并安排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全市385个省级重点村结成对子,共建帮扶。 一些爱心企业也纷纷助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高碑店市动员当地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企业隆基泰和公司、新凯汽车集团等25家当地企业已与23个村结成共建对子;保定市晨阳集团为该市十几个行政村捐赠水漆近2000公斤,用于村内主街道墙体粉刷;省工商联动员直属商会和民营企业家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行业优势,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出人、出资、出物。 农民是村庄的主人,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广大农民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献计献策、投工投劳,参与美丽家园建设。 凉亭、花圃、石凳、树荫,南和县北徐庄村日前刚竣工的小游园小巧精致。谁能想到,这个小游园从创意到设施建设、绿化、美化,竟然出自71岁的村民徐和的之手。今年北徐庄村改造提升开始后,老徐主动请缨将这个近一亩的荒地进行改造,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场所。“村子越改越漂亮,我能为村里出份力也开心。”老徐说。 平山县南焦坡村在打造美丽乡村过程中,没要财政一分钱,自主成立了卫生清扫、垃圾清运、墙壁粉刷、拆迁改造等6个专项整治小组,积极组织广大村民美化建设自己的村庄。 宣化县赵家堡村充分发动群众,建立了“门前三包责任到人”和“党员义务清扫干道”机制,在要求各家各户搞好自家门前卫生的同时,将53名党员分成7组,全天候负责主干道和外出打工户的门前三包工作,实现了环境管理费用零支出。 立足长远,谋划产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各地一方面积极改变脏乱差的农村面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文明。另一方面,立足农村长远发展,着力把建设“美丽乡村”与“经营乡村”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打造舒适宜居、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 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千差万别,3200多个重点村产业基础也千差万别。有的村庄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有的村庄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的村庄有一定的传统产业基础,但也有的村庄几乎没有任何产业。因此,开拓思路,创新思维,打造富民产业,增强村庄发展后劲儿,成了各地的一致选择。 涞水县苟各庄村位于野三坡景区腹地,是“7·21”重灾村,目前重建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实施面貌改造提升。全村90%以上的农户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现有乡村旅馆、农家院400余座,乡村旅游接待床位5600个,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为做大做强当地乡村旅游,该村今年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完善旅游设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水平。作为该村的基层建设年帮扶工作组,省旅游局还组织河北国旅、河北中旅、河北康辉等30家旅行社代表到村考察,并与该村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助推当地旅游业发展。 涿州市西何各庄按照既要生态又要致富的思路,流转土地1300亩,引进外来投资,建成了占地1100亩的森工鸿美高档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占地200亩的华北电力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农民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还可以到基地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农民也变成了产业工人。此举既加强了村庄生态绿化建设,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全省累计投资26659万元发展产业支撑项目。其中,发展规模化种植业10841户,任务完成率45%;发展规模化养殖业3670户,任务完成率37.5%;发展家庭手工业2704户,任务完成率38.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5个,任务完成率30.2%;发展商贸流通设施建设128处,任务完成率20.9%。
|
关键词:农村面貌,美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