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欣:打造环境“升级版” 掀起开放新浪潮
记者: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河北的差距在开放,潜力在开放,希望在开放”,作为主管全省开放工作的厅局,您认为我省与先进地区相比,开放的差距在哪里?挖掘潜力、实现突破的路径又在哪里? 王志欣:说到差距,首先让我想起了不久前遇到的一位河北籍南方企业投资商,他说:“我与南方省份的官员接触,他们对投资商的态度总是平等谦和,可是一回到家乡河北,我的‘小民意识’便油然而生,所见到的不少官员,从心态到举止,总是放不下身段,我自然对他们毕恭毕敬。”这大概就是差距。 看似小事,但背后隐藏的实际上是对开放的战略定位和思维方式上的差距。而这也正是我们破除思想障碍、实现突破的突破口所在。我认为应该在顶层设计上毫不含糊地把开放摆到先导战略、主导战略,甚至首位战略的突出位置。 至于思维方式上的差距,我们传统的“海边才是沿海”、“接壤才算首都圈”观念就是最大的差距。 现代信息、交通条件的迅猛发展,广义上讲,秦唐沧是沿海,其它地区也是沿海,只不过是这些地市既有沿海属性,又具腹地功能;张承廊保是环首都,其它地区也属环首都,不同的只是接壤和靠近的差别罢了。严格地说,全省11个设区市,172个县(市、区)都能靠上沿渤海、靠上首都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思维。山西都想环首都,内蒙古都想环渤海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身在福中不知福? 记者:近年来,我省实际利用外资先后突破40亿、50亿、60亿美元三个关口,2012年的60.3亿美元比五年前增长了一倍多,但这个数字在沿海省份中只比海南多。怎么缩小这个差距? 王志欣:招商的核心是投资环境。从上世纪90年代以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内容的“九通一平”,到进入21世纪以信息通、物流通等为内容的新“九通一平”,投资环境的标准也在提档升级。 我认为,首先要硬环境过“硬”,要致力打造六个配套条件:一是产业配套条件,如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协力厂商等;二是物流配套条件,建立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物流体系;三是人才配套条件,如高级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一线工段长、熟练工人等;四是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供给条件;五是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如港口、机场、高速铁路等;六是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条件,如双语学校、幼儿园、医院、商业设施等。 这些是外商投资者特别是战略投资者,在选址时最关注、最看重的配套条件,如果硬环境的基础打不牢,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可能难以说服客商把好的项目放在你这个地方。 前面说到了同城化的问题,事实上,在交通、信息条件发达、城市竞争激烈的今天,地理区位和硬件条件的优势空间正逐渐被压缩。就拿咱们和河南两省的省会来说,京广高铁贯通,从北京到石家庄最快1小时20分钟,到郑州最快2小时20分钟,时间成本上有1个小时的差距,理论上讲石家庄应该是北京投资者的“首选地”,但如果郑州有更吸引人的筹码,那么1小时的时间成本优势就会不堪一击,投资者很可能越过石家庄选择郑州。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靠什么吸引投资者,除了大家都有的硬环境,还要打造“人有我优”的软环境,让理论上的“首选地”成为现实的“必选地”。如果说打造硬环境用“钱”,提升软环境就要用“心”。 所谓软环境,用有些夸张的话说就是政策环境,老板怎么放心怎么办;法治环境,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服务环境,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人文环境,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生态环境,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 记者:在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发言,您曾提到“精神区位”,与“地理区位”相并列,并称其为软环境的核心元素,为什么您如此看重“精神区位”,它对于优化投资环境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打造并用好这一区位优势? 王志欣:这个问题得先从“地理区位”说起,一般意义上,沿海、沿江、沿边的地方得益于地理区位,发展往往像装上了天时地利的助推器,但是像湖北,不靠海不沿边,他靠什么,就是靠“无中生有”,靠精神区位突围。 所谓“精神区位”,就是固化到每一位干部血液里争创一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地理区位”是不变的,“精神区位”是可塑的,打造“精神区位”,党政领导亲力亲为的先锋精神至关重要,干部队伍“跑”“争”“抢”“拼”的战斗激情必不可少。 就拿最实际的引进和推动重大项目来说吧,领导出马、大员上阵,相对于一般干部和团队,掌握的信息广度、谈判的力度、拍板的速度、承诺的可信度、让客商感到受重视的程度都不一样。那么同样的项目,如果是副市长、副县长、副局长,可能跑五次、六次都不行,如果主官一上手,可能一两次就能奏效。 主官挂帅了,还要团队中的干部把精神状态调优调强。大项目是“跑”来的,“争”来的,“抢”来的,“拼”来的。招商引资是卖方市场,“满”了不行,一“满”项目就被抢走;“慢”了不行,一“慢”项目就会飞走;“懒”了不行,一“懒”项目就会溜走;“乱”了不行,一“乱”项目就会被别人撬走;“粗放”了不行,一“粗放”项目就会被细心的人拽走。所以招商既要有理性,又要有激情;既要有自豪感、成就感,又要有紧迫感、危机感。没有一股精气神、一种激情是招不了商,谈不成项目的。 记者: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要研究制定和完善细化“央企入冀”、“民企入冀”、“外企入冀”三个专项行动计划,您在会上发言时也将央企、民企、外企称为“三支军团”,并建议作为我省扩大开放的首选和重中之重与之展开深度对接和长远合作,这“三支军团”诉求不同,我省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与之充分对接合作? 王志欣:诉求不同的不仅仅是“三支军团”,军团里的每一个“兵”情况都是不同的,所谓有针对性,简单点说就是四个字———量身定制。 短期看,就是要为有意到河北投资的央企、民企、外企量身定制个性化、标准化、订单式的服务方案,为即将落户的企业提供全程代办服务,精细化招商。长远点说,要从现有央企、民企、外企中筛选一批与河北产业对接合作几率高的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领先企业,按其特有的发展战略、产业布局、投资意向、技术先进水平,逐一进行分析评估和梳理分类、建立客户档案和项目台账、建立客户联系机制和项目推进机制,开展以定点、定向、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为重点的不间断联络、持续性跟进、常年性对接,使之常态化。 记者:县域是开放的基础,但我省县域经济外向度总体偏低,去年我省有36个县(市、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甚至交了白卷,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榜上,河北只有3个入围。在您看来,我们的县域经济应该怎样吸引投资和项目,使县域经济“短板”不再短? 王志欣:做强做大县域经济首先必须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我的理解是,天上的飞机好比是项目,项目往下落,得有个跑道,园区就是这个跑道。没有园区的崛起就没有项目的落地,没有园区的崛起就没有产业的聚集。 我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昆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现在的昆山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和省级开发区3个。全市60%以上的财政收入、8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90%以上的注册外资和工业产值、98%以上的进出口总额都来自园区。 园区建设的方向应该是打造对外开放示范区、新兴产业聚集区、科技进步先导区、体制创新先行区和集约发展核心区。 具体到我们省,下一步将严格准入集约发展,把住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产出密度关、环境保护关和能源资源消耗关,提高建筑容积率、土地利用率和财税产出率。强化招商聚集发展,引进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推动项目向开发区投放、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开发区汇聚。集中力量支持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开发区。 记者:优环境、抓开放,说起来容易,落实起来将是一项难度大、强度大、竞争性强、专业性强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您认为应该怎样将这项工程落实好,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 王志欣:这个问题看似最不起眼,事实上却最要紧,如果思想的解放落不到行动上、效果上,如果优环境、抓开放只是作为推动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举措、一个手段,或者是作为一些文件讲话、发展规划和工作安排中一段不软不硬的表述,那么前面谈到的一切都将等于零。 我认为,首先要考核,不考核就没有压力;第二,要问责,对破坏投资环境、损害企业权益的,发现一起、通报一起、查处一起;第三,要形成合力,引进来与走出去一起抓,外资、外贸、外经、外事、外宣一起搞,央企、外企、民企一起引,省、市、县三级一起动,省直部门与垂管部门一起上,真正形成横向协调无障碍、纵向配合无间隙、齐心干事无杂音的强大合力。 |
关键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