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厅长贾红星:用好科技法宝打造渤海粮仓
近日,我省召开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推进会 渤海粮仓项目示范现场,专家就相关技术进行讲解 贾红星 用好科技法宝打造渤海粮仓 ———省科技厅厅长贾红星解读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我省又准备如何实施?目前项目已经进展到什么程度?这一项目实施后能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益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省科技厅厅长、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贾红星。 笔者:目前我省粮食生产的现状和前景如何,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贾红星: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九连增”,粮食总产量迈上5.7亿吨的新台阶。但与此同时,粮食进口量也在不断扩大,仅大豆一年进口就达5700万吨。总体上,我国粮食安全依然处于紧平衡。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6亿吨以上。为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目标,必须保障粮食单产年增长率保持在1%左右。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确保粮食安全的压力依然很大,存在“四个突出矛盾”: 一是粮食增产与水土资源矛盾更加突出。我国一直以仅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耕地的人口承载力长期处于临界状态。随着城镇化和人口增加等原因,人均耕地逐年下降,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的压力与日俱增。同时,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农业用水量又是第一大户,尤其是华北等地区的农业耗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小麦灌溉就占农业的70%。我国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不足40%。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发展高效节水节地农业,将粮食安全建立在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基础之上,科技的潜力还很大。 二是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现有粮食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不一致。肉蛋奶、水产等需求不断增加,饲料粮需求缺口加大,玉米、大豆进口逐年扩大。优质健康新品种与人们营养多元化需求不一致,需要加大营养型新品种培育。再者,粮食主产区与消费区的区域性结构不一致,需要加大粮食生产的区域性统筹协调。粮食科技必须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变化趋势,调整技术路径,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三是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矛盾更加突出。我国传统农业人均面积小,经营分散,采取大水大肥的粗放生产方式。一方面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峻,粮食的质量安全受到威胁。在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四是粮食增产与劳动力不足矛盾更加突出。当前,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1%,预计2020年将要扩大到60%以上。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由2008年的3.0亿人,下降到2011年的2.7亿人,每年减少约1000万人,这与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是一致的。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国有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民工2.2亿。今后中国谁来种地,也成为“四化同步”进程中不可回避的新问题。 面对新需求和新矛盾,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长期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但是必须看到,确保粮食安全的压力依然很大,粮食增产与水土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粮食增产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粮食增产与农业劳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都越来越突出,单纯依靠扩大生产面积和提高高产田单产水平来提高粮食总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挖掘粮食中低产区的增产潜力成为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 环渤海低平原区主要位于河北、山东和天津等省市,总耕地面积6000万亩,由于受土壤瘠薄盐碱和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制约,该地区依然有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是最具粮食增产潜力的地区之一。同时,该区有1000多万亩的盐碱荒地和滩涂,是重要的潜在耕地资源。据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等专家测算,通过中低产田改良、盐碱荒地开发利用、棉田改粮增粮技术的创新、示范和应用,挖掘环渤海地区粮食中低产田生产潜力,打造中低产田改良示范样板,带动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该区域有增产100亿斤粮食的潜力,有望建成“渤海粮仓”。 我省在该地区约有3500万亩耕地,由于土壤肥力低、土壤盐渍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该区域粮食产量水平低而不稳,平均单产较石家庄等山前平原地区亩产低150公斤,具有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此外,该区域滨海地区有700多万亩盐碱荒地,进行改良后可以进行棉花种植,带动我省棉花种植带的东移,置换出的棉田通过增粮改粮技术集成示范,可以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到2020年,我省将实现增产60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 笔者:渤海粮仓这一宏大目标的提出,基于哪些现实基础? 贾红星:环渤海中低产区主要分布于渤海西部海拔低于20米的低平原区,是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包括粮食单产低于400公斤/亩的河北、山东和天津的60个县市(区),总耕地面积4000多万亩。另外尚有盐碱荒地1000多万亩有待开发。 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省农科院、沧州市农科院等单位,在耐盐品种选育、咸水安全利用、棉田改良增粮等领域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科研团队和技术成果,对黄淮海平原的农业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和科学储备,经过分析比较,专家们认为该区域具有三方面的增产潜力。第一,中低产田改良,到2020年,4000万亩中低产田可增产粮食48亿斤。第二,到2015年将开发100万亩荒碱地用于粮棉生产,保守估计可生产粮食10亿斤。第三,棉改粮,环渤海地区有望调整出300万亩棉田用于粮食作物生产,按目前的产量水平,将增产42亿斤粮食。 综上分析,到2020年,该区有增产100亿斤粮食的潜力,有望建成“渤海粮仓”。 笔者:渤海粮仓项目涉及多个省市的不同地域,如何分工配合、组织实施? 贾红星:渤海粮仓科技工程由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河北、山东、辽宁、天津等四省市科技厅(委)配合实施。科技部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予以立项支持,支持经费9571万元。项目共设共性技术研发和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两类8个课题,其中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品种筛选、土壤改良、咸水利用、新型肥料开发等4个共性技术研发课题,河北和山东、天津、辽宁等四省市科技厅(委)分别组织本地区相关科技力量负责本省项目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课题。 笔者:请您对渤海粮仓项目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尤其是我省将要承担的任务和目标做一介绍。 贾红星: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区域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等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在突破区域土、肥、水、种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和咸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重点开展抗逆优质小麦玉米品种筛选鉴定、咸水安全利用、盐碱地改良与地力提升、高效专用肥料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同时集成配套粮食生产技术体系在河北、山东、辽宁、天津等省市进行示范推广,大幅度提升环渤海粮食中低产区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工程阶段目标,从2013年开始实施,到2017年将实现增粮能力60亿斤,到2020年将实现增粮能力100亿斤。 渤海粮仓科技工程河北省项目区,主要包括低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低平原区主要包括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四市的44个县市,滨海平原区主要包括沧州、唐山的黄骅、海兴、唐海等县市。 我省项目区建设,由省科技厅组织省农科院、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沧州市农科院、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其中,省农科院牵头负责“环渤海河北增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的组织实施,科技部给予1970万元经费支持。主要任务是围绕节水灌溉、微咸水补灌、旱作技术、土壤保育、轮作技术、粮棉土地置换扩大耕地面积等方面,集成示范一批粮食增产技术体系,并建立一批高产示范区。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牵头负责“农田多水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的组织实施,科技部给予959万元的支持。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咸淡水交替灌溉、盐碱地咸水改良、微灌节水、雨水集蓄高效利用等粮食生产水资源保障技术体系,在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区分别建立示范区,并大面积示范。 到2017年,我省将建立8-10个1000亩以上的粮食增产核心示范区,在40多个县市示范推广,应用面积达1700万亩,区域实现粮食增产30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笔者:目前我省项目区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贾红星:目前,我省已经成立项目区建设组织领导小组。在工程的谋划和启动过程中,省领导始终高度支持和重视。今年以来,省领导多次就工程实施进行批示,要求省科技厅要认真组织省农科院、沧州市农科院等单位,与中国科学院积极配合、通力协作,搞好环渤海低平原区的粮食生产技术开发。为加强项目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的项目区建设领导小组。省政府副秘书长、省科技厅厅长任副组长,科技、农业、水利、财政等有关省直部门和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 我省还统筹部门地方资源推进项目区建设。为加快推进项目区建设,省科技厅设立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河北省项目区建设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支持工程的核心示范区建设。同时,省农业、水利、农业开发等农业专项资金,市、县的科技资金和涉农也都向示范区倾斜,统筹部门地方资源,共同推进河北项目区建设。 为进一步认真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今年3月,按照科技部要求,依照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省科技厅组织河北省农科院、中科院农业遗传资源中心、沧州市农科院等工程建设单位,研究制定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河北省项目区建设方案》,明确了各承担单位主要任务,确定了核心区、示范区的布局和重点工作。同时,要求各工程参加单位认真按照任务要求,与示范县(市)进行工作对接,双方签订了任务协议书,确保了项目区各项工作任务的分解落实。 笔者:渤海粮仓项目下一步的工作将围绕哪些重点领域展开? 贾红星:今年4月9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十二五”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会。会议明确提出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总体目标、实施方式和组织保障等情况,安排部署了工程重点任务。 2013年6月4日,我省在沧州市组织召开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推进会。河北省人民政府领导、中国科学院领导以及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讲话。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和沧州、衡水、邯郸、邢台等市以及8个核心示范区所在县(市)政府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召开标志着我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全面推进实施。在工程实施上,省科技厅将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和设区市、县人民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全面推进。 一是在技术创新方向上,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并重,建立增产增效同步的技术体系。突出河北省节水高产、咸水安全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系统集成一批滨海平原区盐碱地改良利用、黑龙港流域粮食中低产区生产能力提升、棉麦套作等技术体系,以先进技术改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模式,实现粮食生产的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绿色化的粮食生产之路。 二是在实施思路上,按照“四化同步”思路和开放合作思路构建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布局。统筹部署农业一、二、三产业,建立粮食生产和多种新型产业有机集成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业、机械、肥料、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三是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上,加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工程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要集成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体系,更要通过示范区的技术引领带动作用,辐射推广中低产田改良生产技术。在工程的组织实施中,科研单位要加强与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加大技术体系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应用推广力度,切实体现出科技的生产水平和效益。 四是在管理机制上,建立部门地方联合推动机制。通过实施多部门联合推动机制,在基地建设、经费配套、组织实施等方面紧密配合,形成各部门积极参与,多部门联合、部门与地方互动、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共同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
关键词:渤海粮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