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凭的学生更用功”说明什么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南方科技大学,虽然正式挂牌成立才一年,但今年已是第三年招生。“去行政化”的教育改革进展如何?那些“参与试验”的孩子怎么样了?这是关注高等教育改革的人,一直都关心的问题。 日前,在京参加某论坛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说,南方科大教改进入第三年,现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教育去行政化远未实现。说起自己的学生,朱清时说,他对2011年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最满意,因为他们的学历将由南科大自己授予,没有教育部颁发的文凭。所以每个人的学习劲头都很足;相比之下,2012年以后招收的学生,毕业时就可以得到教育部颁发的文凭了,他们的奋斗精神明显没有第一届那么足。(8月5日新华社) 一所大学有两种不同“编制”和学历的学生,这是改革者妥协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没有教育部颁发正式文凭的学生,学习反而更用功,学习效果也更好。朱清时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紧迫感,没有部颁文凭这个敲门砖,今后就少了一个就业和继续深造的敲门砖,如果学不到真东西,毕业后就得不到社会认可。 其实,这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南科大第一届学生,没有参加高考,在学校尚未获得准生证时就已被录取,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南方科大的创建者之一,是高教改革的“小白鼠”,同时也是改革的参与者。他们的考试成绩未必是最优秀的,但最起码认同南方科大的办学理念,对学校的专业、师资和教学方法有一定了解,并愿意参与这种试验。建立在自愿和兴趣基础上的选择,往往更容易为之付出艰苦努力。再加上没有部颁学历这个筹码,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只能靠真才实学获得社会认可,或者争取到出国深造的机会。 而那些通过高考被南方科大录取的学生,虽然也经过了南方科大的能力和素质测试,但仍是现有统一录取制度筛选的结果。既然报考了南方科大,至少说明认同其办学理念,但是,也不排除有人就是把南方科大当成一个普通的本科高校,甚至是不得已的被动选择。 既然如此,就很难避免现在很多大学的通病。比如,中国大学普遍是“严进宽出”,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经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后,到了大学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等毕业,上课能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最后一般都能顺利毕业。仿佛上大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拿到那张国家承认的文凭,作为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敲门砖。 而在国外,大学基本上是“宽进严出”,像哈佛这样的名校,每年有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修不满学分而退学休学。严格的淘汰机制,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压力,能够利用好大学资源,学到真本领。 “没有文凭”的学生反而更用功,这种现象说明,南方科大推行的自主招生和综合选拔,可能比现有基于高考的统一录取更科学,也能真正实现考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既然是改革试点,就要步子再大一些,放权更多一些。学生和高校有勇气放弃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文凭,希望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育人成绩证明自己,教育主管部门何必坚持用统一录取和学校分级,来束缚这种自主自愿的选择?现在,连国外高校都进入中国大陆办学了,为什么不可以允许南方科大真正实现独立办学、自授学位呢? |
关键词:南方科技大学,文凭,奋斗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