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诺菲涉嫌行贿案应有“下文”
近日,有爆料人向媒体举报,世界医药巨头法国赛诺菲公司于2007年11月前后,向中国北京、上海、杭州及广州的79家医院,503位医生,借“研究经费”名义,支付约169万元的费用。赛诺菲回应,正对此事进行核查。 在葛兰素史克案还在扰攘之际,赛诺菲又被曝涉嫌行贿。因其跨国制药巨头的“显赫身份”,它备受关注。而“医药巨头”“洋企涉贿”等关键词,既投射出医药行业生态的溃烂一面,也掀开了药价虚高黑幕的冰山一角。 确切地说,赛诺菲涉贿,目前仍留“悬念”:迄今为止,只有疑似“内部人士”的自曝内幕,而无交叉印证,“单一信源”尚难核实,可匿名举报的资料翔实,委实令人浮想联翩。 就舆论风向看,公众偏向于“宁信其有”,原因不难想见:一者,在举报材料中,不“为显者讳”,对涉案者逐个点名,尤显真实;二者,“洋企涉贿”不乏先例。某种程度上,行贿也成了部分洋企打入中国市场的“利器”。 洋企在华行贿折射的无疑是行业竞争环境的畸形化。有些洋企,在中国动辄逾矩,在国外却很安分,跟环境熏染分不开:在国内,不少行业审批程序繁琐,“潜规则”盛行,而罚不当罪的追责力度,又纵容了腐败,所以它们或出淤泥而受染,或主动“入乡随俗”。 在我国,医药领域是个特殊市场,终端消费群体几无议价权。在“以药养医”、药品定价机制混乱的体系中,医院诸多沉疴堆积,而流通环境失序、监管缺位,也给寻租留下不小空间。 在此情境下,洋企在利益均沾的“暴利链条”上跳舞,以图分一杯羹,也就成了商业贿赂的动因。用“公关费”“研究经费”等名义粉饰行贿,完成商业投机,成了它们的“不败秘笈”。到头来,贿赂费用终会转嫁到患者身上。 就此而言,打击“洋贿赂”,亟须增强监管敏感度,更应着眼于医疗体系的补漏。赛诺菲涉嫌行贿案,若是属实,则不失为一根“藤”,可循着摸出贪腐之“瓜”。实质上,它也是反思医改的难得契机:弥合医改现实与公众期许的落差,要的是刮骨疗伤,而非挠痒痒。 -仲鸣(媒体人) |
关键词:赛诺菲,行贿,医药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