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成“熟悉的陌生人”网友:离文盲不远了
近期,两档关于说文解字的闯关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荧屏大热。《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文章称赞这两档节目: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当网友纷纷调侃:“突然觉得我的语文是体育老师在数学课上教的!”“自己离文盲不远了!”我们不由得开始思考:汉字何以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莫言为什么会放弃用电脑创作?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字英雄》电视节目评委)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人少了,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比如,尽管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微博缺乏美感,乏味、单调,亦或者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大人身上更为常见。 这是因为,首先,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以音求字的书写方式让汉字变得拼音化,而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得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写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其次,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让他们常为了应付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不存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再者,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无须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对汉字、汉语认识的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作为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更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我们对汉字、汉语的重视程度正逐年提高。我个人建议,第一、为了增强我们的汉字书写、应用能力,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对汉字的兴趣。第二、社会应该重视并养成一种能熟练应用汉字、汉语的氛围,营造书香社会,带动所有人的积极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从个人做起,多看多记多练。多看就是多看好书,比如文学作品,或者平时在生活中、旅游时多留心那些刻在对联、匾额等等地方的诗词歌赋;多记就是将这些生词僻字记于心中;多练就是多动笔,多记录。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每天练习一帖书法的方式,在改善提笔忘字的情况同时,修身养性。 作为一名学中文出身的学者,我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这也是我之所以会成为《汉字英雄》评委的原因之一,我在当评委的同时,自身也受益匪浅。所以,我觉得,无论参赛选手抱着何种目的上这档节目,他们应该都会和我一样收获颇丰,并且,对汉字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有一份更强烈的兴趣。我想,能培养大家对汉字的兴趣,这档节目的意义就已充分体现了。 不妨学学钱钟书给孩子写家书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有关汉字书写的节目究竟作用能有多大?对此,我并不乐观。毕竟,只是电视节目而已,受众面、影响面都有限,它也许能够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对于汉字认知的缺失,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汉字水平退化已经是一个现实――小孩子不喜欢用笔书写,成人不习惯用笔书写。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电脑的替代性过大外,我们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犹如快餐式教育方式,学习的内容都与升学有关,读书无用。更严重的是,许多大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退步得也极为厉害,那也是因为大学对于汉字的应用能力训练较少,大学生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上流行的段子表达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些大学生甚至无法用笔完整书写一篇文章。 其实,我们对于汉字的学习一直是重视的,但这种重视似乎不及台湾地区。如今,许多学校也开设了例如阅读课、书法课,可是这些课程一直被边缘化,除非这些课程也成为中考、高考的考试科目。但如此,汉字的教育又变得极为功利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先改变这种功利化的、制度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对汉字以及汉字背后承载的文化感兴趣。 而这一点,就需要全社会,需要政府、学校、家长一起改变教育模式和理念,各司其职。比如,钱钟书就习惯给自己的孩子写家书,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每个星期给子女写一封书信,并让他们回复一份。这不就是一种非常有效地、直接地锻炼家长和子女汉字书写水平的方式吗?文化的承担者是个人,要提高全民汉字水平,就应该先明白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从自己开始,共同转变观念,重视汉字学习。 提高汉字和汉语水平 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陶寰(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现今,我们的汉字书写水平、应用能力退化得十分厉害。使用电脑输入汉字代替手写汉字的情况,使得我们对汉字书写陌生,对汉字字形不那么敏感。同时,由于网络语言使用和书写氛围的不严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汉字使用混乱的情况,有些甚至因为长期不被纠正,也慢慢成为公认的可使用或搭配的词语。比如我们过去学的都是“怵目惊心”,而今,“触目惊心”却成为更常用的成语,并且是拼音联想输入法的首选。 确实,汉字比起其他文字更为复杂、难学。目前,我们平常使用的通用文字就达6500~7000字,加上生僻字约10000字。同时,汉字的同音词、同义词较多,而不同的字形配有固定音标和意义。这些容易在学习时造成困扰,但也是汉字独有的特色。值得肯定的是,现在在小学阶段,我们对于汉字、汉语的教育非常重视,然而,随着受教程度的提高,语文课渐渐被压缩、被分散,不再成为最重要的科目。这个时候,态度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因素,一旦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忽视汉字、汉语,不注意细节、不重视规律,最终会使得我们对汉字、汉语的掌握能力远低于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应该在态度上端正自己对待汉字、汉语的方式,就算没有时间书写,也必须空出时间读书看报。阅读和书写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提高我们汉字、汉语水平的方式。 现在网络语言的兴起也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其实,网络语言也是分等级的,有些是改变了字形、有些是改变了字音。但这些语言对传统汉字的冲击不见得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猛烈。其实,我的学生在网络上也会使用网络语言,这更像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心理需求,但他们多数人会分场合使用,或者只在网络上使用。我不曾在考试中、作业中见到他们使用网络语言或者火星文。所以,真正影响我们汉字、汉语水平能力的因素,还是我们自身掌握能力不强,态度不够端正。 针对网友汉字是否会拼音化或更简化的疑问,我认为,汉字一直在发展和创新,我们如今使用的一些汉字也是过去民间所使用的。但就目前而言,拼音还只是用来标音的文字辅助工具,不足以代替文字的位置。因为,完全拼音化可能会造成阅读质量、速度的下降。任何事物都需要寻找平衡点,有收获就得付出代价,这与汉字简化的情况一样,书写简化同样可能造成阅读复杂化。发展是一定的,但如何发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考量。 重拾汉字文化从欣赏名家字画开始 张丽红(小学语文老师) 小学教育对汉字的认知、书写和使用能力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对错别字抓得特别紧,几次督促改正后,小孩子也会注意不在同一个字上犯错。但是,小学之后,教育的重点就不在汉字书写规范上了。有个学生曾经告诉我,小学毕业后,他就再也没有遇到老师花时间和精力纠正自己的错别字了。这当然不是绝对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对于规范汉字书写不够重视。 我觉得,这与现代人过分追求效率有关,书写稿因此在工具性上难以与电子稿抗衡。但文字的魅力怎是可以囫囵吞枣而获得?汉字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举例来说,表示很焦急可以使用“心急如焚”、“万分火急”、“迫不及待”、“匆匆忙忙”、“操之过急”等词语,可同样这些“急”,其表达又拥有多层意思,比如“心急如焚”是表示心情;“万分火急”一般形容形势急迫;“迫不及待”也表示心情焦急但又带着愉悦和期望的色彩;“匆匆忙忙”一般是形容行为举止;“操之过急”则是用来表达一个人处事方式过于急切而不恰当。而在网络时代,一句“我急死了!”配上一个表情,即可以达到表示焦急的效果。汉字似乎有与生俱来的委婉和含蓄,同种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正是这种委婉和含蓄,在这个时代却显得过于矫揉造作而被遗弃。 我们不可能永远忙忙碌碌,总需要点空间让浮躁的心沉淀。如果当代人要重拾汉字文化,我建议先从欣赏名家字画开始了解其中的乐趣,之后通过亲身实践来体会其中的奥秘,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修身养性方式。不同名家作品通过不同的笔画和结构规律传递着各自的风格,甚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心境下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书法家们通过字体来展现自我和塑造自我,字犹如知己,写字的过程也是倾诉的过程,而观赏的过程则是一种反思。所选的笔粗细程度、用力的轻重缓急、字体的大小都可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其中的乐趣只有试过才能体会,打字不可能替代这种写字过程的乐趣。 |
关键词: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