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城郊农业:“土坷垃”变成“金疙瘩”
编者按城市面积一天天扩大,城市人口一天天增多,地处城市郊区的农村如何发展、农业如何增效、农民如何增收,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土地收益偏低,农民倾向于利用地利之便到城市打工赚钱,土地成了“鸡肋”;另一方面,广大市民渴望在城市近郊有一些可供休闲娱乐、体味田园风情、放松心情的场所。农民有所呼,市民有所求,解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城郊农业实现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在服务城市的同时,推动城市郊区农村的发展。 近年来,沧州市运河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城郊型农业发展之路。日前,记者走进运河区小王庄镇永平里村和果岭湾农业科技生态园,一探究竟。 出沧州市区北行3公里,便是运河区小王庄镇永平里村。 近日,记者来到该村西北的果岭湾农业科技生态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十亩见方的荷塘,满塘荷花竞相绽放;荷塘南部是生机盎然的绿化苗圃、挂满果实的葡萄架和整齐排列的瓜果大棚,穿行其间,绿意盈怀,花果飘香,令人心旷神怡。“没想到我们这儿还有这么漂亮的地方吧?但要是前两年来,这里还到处都是玉米地呢!”永平里村党支部书记张春海言语中透着自豪。 永平里村地处城郊,全村350户、1000口人,共有耕地3000亩。由于农业收入偏低,全村3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有200多人在市区务工。“年轻人嫌种地没出息、不挣钱,把农活都扔给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只能一年种一茬玉米,有的干脆撂了荒!”57岁的村民牛砚来说。 “运河区有65个城郊村、6.8万农民,耕地面积7.7万亩。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现实面前,城郊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脆弱,生产要素日益匮乏,劳动力减少、资金短缺及县区政策差异化等问题进一步突出。”运河区区长朱春燕深有感触地说,“以服务中心城区为出发点,改变单一‘菜篮子’的生产功能,以建设农业园区为抓手,逐步发展集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城郊农业,推动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及规模化生产,打造城市后花园,是摆脱城郊农业发展窘境的有效途径。” 发展现代城郊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园区建设是基础,引进资金是保障,土地流转是关键。2011年10月,永平里村对承包到户已经30多年的土地进行了新一轮的“大流转”。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合作社将流转过来的土地,以每年每亩1200元的价格租赁给河北精塑公司,由该公司出资建设农业生态园。 “当时村里有些老人心里直犯嘀咕:土地‘流转’出去,要不回来可咋办?”张春海笑着说,“一是咱村里有土地承包的原始图纸,大家心里有数。二是把种地的收益和每年每亩1200元的租金一比较,大家伙儿就算清账啦!”于是,短短半个月时间,一期600亩土地便流转到位。2012年3月,果岭湾农业科技生态园奠基。2012年8月,又有1550亩土地流转到位。除了村边不成方的边角地,村里的土地全部纳入了生态园建设范围。 “出租期限为20年,租金每年每亩1200元。如遇粮价上涨也可按玉米每年每亩1000斤计算方式支付,价款计算方式按市场平均价格计算,租金交付时间为每年10月10日前一次性结清。”村民夏天财拿出家里的土地租赁合同说,“有了这份合同,就像吃了‘定心丸’啊!” 土地流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按市场规律办事,让农民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刘玉忠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就说种玉米吧,按平均一亩地1000斤产量、每斤1.1元的价格计算,可以卖1100元;可刨除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费用,也就剩400多元,全家11亩地一年下来也就净赚5000元左右。现在11亩地的租金就是1.32万元;我又在园区找了个保安的差事,隔一天上一天班,每月工资1200元,这一年下来就是2.76万元。这过去不招人待见的‘土坷垃’,一下子变成了‘金疙瘩’!” “通过市场化、资本化途径流转土地,激活了土地资源要素的内在价值,使土地产生财产效益,提高了农民财产性收入。”运河区农业局局长杜金月说,“同时,土地流转改变了城乡资源要素的交换方式,使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资源实现了一次整合。” 2150亩土地流转到位,河北精塑公司总经理吴勇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做规划、修道路、打机井,发展种植、养殖,两年时间里,一个农业生态产业园雏形初现。 “我现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生态园上,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把它打造成集农业科技培训、蔬菜花卉育苗、瓜果蔬菜生产、户外运动营地、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生态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休闲乐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游玩和运动的好去处,在服务城市的同时,把生态园做大做强。”吴勇说。 |
关键词:沧州,城郊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