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减负令”不是根治教育“痢疾”的良药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27 16:1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教育部针对其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正式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规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考试方面,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真正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8月23日《三湘都市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倡导“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教育部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来看,低年级的学生作业是减少了,自由时间多了,这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但问题是在这段自由的时间里他们也会无所事事,这群10岁以下的小孩子,没有大人的陪伴,主动能力很差,也无法很好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此看来,如果《规定》只是把孩子从学校“解救”出来,而把时间交给孩子自己,这也只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也正应验了那句“减负减负,后果自负”。

  教育部出台减负令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纵观近些年频频出台的“减负令”,即使三令五申,最后效果都不明显,甚至学生负担“越减越重”。造成这种怪现象的原因在于,换汤不换药,修修补补的小打小闹治标不治本,无法弥补制度本身的缺陷,“减负令”自然成不了根治教育“痢疾”的良药。减负之殇,亟需从教育体制进行治疗。

  多年来,“减负令”落为“一纸空文”,家长和学校都有难言之隐,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担心升学率下降。当前,如果只是单纯出台《规定》,而没有对应的教育考核新制度,小学生三年级前没考试,四年级及以后,分数仍是衡量的唯一标尺,最终还是难逃应试教育之苦。就家长和学校而言,“减负令”难以消除他们的担忧,自然也难以得到他们的支持,最后只好是“雷声大雨点小”。

  我国的应试教育多是建立在题海战术上,换言之,就是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花在课本和作业上,分数成为衡量成绩和能力的唯一尺度,在如此背景下,家长希望孩子考个好学校,学校希望靠学生提高升学率,这样,升学的压力就深深地烙在学生心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学生负担“越减越重”就不足为奇。

  “减负”难,根源在于社会给年轻人的出路太少、太窄,而挤独木桥成为绝大多数人对未来的寄托。教育部门的“减负”,只是相对减轻了学业负担,并没有减去学生和家长身上对前途和命运的压力,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应坚定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德能兼修,知行并重的学子,而不应窄化为对分数的盲目追求。

关键词:减负令,素质教育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红网
责任编辑:孙晓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