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热”是另类的“文化搭台”
《成都商报》26日报道,近日,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各个地方应冷静看待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盲目申报。 趋之若鹜的“申遗热”和热闹喧嚣的文化现象背后,既有地方发展经济的利益诉求,也有官员“立竿见影”的政绩冲动。 然而,这边厢,世界遗产委员会为“申遗”设置了新门槛——一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不管申报成功与否;那边厢,是我国各地居高不下的“申遗热”,一掷千金,甚至不惜“举债申遗”。僧多粥少的格局下,申遗犹如一场欲罢不能的“赌博”。 申遗的本义,在于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不过,在发展经济的话语下,资源被如何利用,往往取决于哪种方式更有效率。在一些申遗成功的地方,“文化遗产”成为商业营销的对象,成为“搭车涨价”的筹码。人们看重的是文化遗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功能,而不是文化遗产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脱离地方实际,盲目跟风的“申遗热”,既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难以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突出经济效益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统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角色的转变,也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和文化保护观念的重塑。-杨朝清 |
关键词:申遗,经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