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3亿元的申遗费究竟值不值?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27 16:1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昨日(26日),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做客“金沙讲坛”,讲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她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因此,各个地方应该冷静看待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盲目申报。(8月26日《成都商报》)

  韩国人率先将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似乎刺痛了国人的心脏。以此,申遗蔚然成风。有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达到45处,超过西班牙成为拥有世界遗产地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拥有48处世界遗产的意大利。对于一个1985年才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行列的国家来说,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令人叹服。

  地方政府热衷于申遗,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是根本原因。打着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头,赚取巨大经济利益。旅游人数增多之后,又方可带动周边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兴产业链。世界遗产名录已经迅速成为了一个暴利行业的准入证。GDP增长之后,政绩自然也有了保障,官员升官发财的路径也就相对畅通。

  申遗的初衷是保护文化遗产,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它带来的是资源的浪费。不知如何拍摄宣传片,花了十几万、几十万的都有;不清楚申报文本的写法,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请专家去当地考证,动员当地全部人员参加这些都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申遗大量的前期投入由地方财政承担,往往导致巨资负债。列入遗产目录后,日常保护费用仍主要由地方政府开支,加上国家并不为当地限制开发等保护措施提供经济补偿和政策优惠,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申遗实质上是一场豪赌。一旦成功,便名利皆收;一旦失败,从此便背负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同时,它也忽视了地方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很多地方由过去的无人过问到天下皆知,相应的配套服务等并没有跟上发展。随着慕名往来游客的巨增,资源环境往往不堪重负。如此功利性的申遗,表面上打着保护文化的旗号,实际上却对文化造成无以复加的破坏。并且,申遗成功之后,世界遗产的重大价值便是要填补之前申遗造成了巨大财政负担。过度的开发已经使保护文化的初衷变质。据透露,尽管申遗成功已经十年有余,平遥仍然因缺乏保护资金导致城墙坍塌,若要为古城开发所需的新城开发及古城搬迁,至少还存在2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

  更甚之,如此热衷于申遗,本质上暴露的是一种文化贫困。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申遗成功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情。只有源于内心对文化的不自信,才会无节制地用外在的方式来获取肯定。这其中不乏虚荣心作祟。如果自身本就足够优秀,又何须太在意外在眼光。3亿元的申遗费用,如果能够更多地用在改善民生上,效果自然要比申遗可观和实用。

  中国式申遗绝非仅仅单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它牵涉到背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政绩工程及虚荣心。跳出申遗怪圈,文化才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数目庞大的申遗费用,本身也存在着更好的利用途径。

关键词:申遗,经费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红网
责任编辑:孙晓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