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三公经费的关键不在“多与少”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09 14:2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截至8月7日,已有18个省份公开了本级政府2013年度三公预算。调查发现,一些省级政府三公仅公布数字,公开程度落后于中央部门。统计显示,多个省份2013年三公比上年预算或决算有所压缩。(8日《新京报》)

  很多人都在关注三公预算的“多与少”,这是有道理的。“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就削减政府开支约法三章,其中就包括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在三公经费居高不下的情境下,减少三公预算不仅是民心所向,也是转变作风的具体体现。

  不过,“多与少”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省份、不同年度之间,具体情况不同,所需支出也不同。同样是增加,有的增加是必须的,而且已经做了不加的最大努力;同样是减少,有的减少还有潜力可挖,减少之后还有很大浪费。

  更何况,所谓“多与少”也有很大的“雾里看花”成分。比如,相对此前中央部门公布的包含出国人次团组、公车数量等信息的三公,这次省级政府的三公普遍较为粗略。有的省份只公布了本级政府三公各项的总数,公众很难通过一个数字看出三公究竟是高是低,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而且,三公支出还存在“其他支出”,有些地方账面上的数据减少了,但实际并没有减少,只是隐身到“其他支出”里面了。

  这就涉及到钱该不该花,该如何花,这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所说的,“并不一定减少了就是好,不该花的钱就是再减少也不对,该花的钱再多也要花”。因此,三公经费的关键,不在“多与少”,而在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让公众明白是多还是少;到底有没有一个规定,让公众知道真实的三公支出。

  很多人津津乐道于一盘鹅肝让芬兰央行行长丢官的故事。据媒体报道,前几年,芬兰央行行长在一次公务接待的宴会上,点了一盘20欧元的“鹅肝”菜。菜单公示后,这盘菜被认定为超标准,结果引起民众的不满,行长被批评为“贪腐”,最后不得不引咎辞职。这则故事的要害有两点,一是有明确标准,二是有详细公示。

  有标准有公示,三公支出是多还是少,合理还是不合理,一目了然,藏不了拙,做不了假。推行这样的标准、这样的制度,比通过“多与少”来进行简单的“排排座”,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毛建国

关键词:三公经费,公开,三公预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