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方便面四处“化缘” 他跑来一所山村新学堂
当课桌不再破旧,校舍不再寒碜,五星红旗再次迎风飘扬,于书明感觉自己付出的一切有了些许安慰。在目睹50多名山里娃在40年前修建的校舍中求学时,于书明,这位从山区走出来的中年教师,决定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也要让孩子们用上新校舍。经过他的努力,资金到位,校舍新建。 现状40年前学堂旧貌换新颜 位于冀晋交界处的邢台县宋家庄镇四里营小学,如今已是一所崭新的学堂。红色的瓦,银灰的砖,浅黄色的墙,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39名来自附近5个村庄的孩子,在3个安装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教室内,书声琅琅。 一年前,四里营小学却是一副破败的景象。据学校教师李永海回忆,四里营小学始建于1972年,翻修前已经40年了,最初分割成3部分,中间夹杂着民居。经年累月下来,梁椽裂缝,用两根柱子顶着大梁。桌凳破旧,用麻绳和铁丝绑着。此外,墙壁泥坯脱落,坑洼不平,全校师生在“电线杆加木棍”的旗杆上升起鲜红的五星红旗。 而这前后鲜明对比的形成,要归功于与这所学校本无任何联系的老师于书明,“没有于老师,或许就没有如今的新校舍。”四里营小学负责人曹素英告诉记者。 缘由一次监考引发的关注 “如果没有5年前的一次监考,或许我们将无缘见面。”于书明是宋家庄镇中心学校的一名老师,他所在的学校距四里营小学有十几公里山路。5年前的一天,他去四里营小学监考,“学校的一切触痛了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于书明不停地拷问自己:看着孩子们在危房里上课,自己能睡得踏实吗?他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也曾在危房中上过课,曾深深渴望过崭新的校舍,他决心为这所小学做些事情。 于书明了解到,四里营小学的学生来自四里营、明水、大北沟、上南峪和金鑫5个村子以及大空干、里水等十几个村庄,分幼儿、一年级和二年级3个班级,有些孩子因路途遥远,中午只能在学校简单地吃饭、休息。随后,他用相机拍下了这所学校一张张真实的照片,裂缝的墙壁,破旧的门窗,以及老师和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并把学校的情况写成报告,四处奔走呼吁,终于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但由于缺乏资金,这所破旧的学校一直未能重建。 行动背着方便面跑来32万善款 2011年5月7日,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学习,不招惹他人非议,经校长同意,于书明每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500元请人代课,自己外出筹钱建校。他的行李里装了十多袋方便面,为了在筹款期间多省一些钱,每顿饭都是开水泡方便面。他两次去北京,3次去石家庄,还曾去过廊坊、合肥等地,寻找慈善人士,为重建四里营小学贡献力量。 为了省钱,于书明住最便宜的小旅馆,有时为节省车费,他步行数公里。“从宋家庄乘车到邢西汽车站,12元,再坐公交车到邢台火车站,1元。但于书明从宋家庄乘车到南石门镇,11元,从南石门坐公交到火车站,1元。这样算下来,省1元。”就是这样一种较真儿,他在外跑善款,没舍得在饭馆里吃过一顿饭,40多天光方便面就吃了90多包,在小摊上啃一个火烧、喝一碗豆腐脑,就算改善生活了。 他的真诚和执著感动了邢台媚思佳公司总经理郭月香,郭月香听了于书明的讲述,看了四里营小学的情况,决心为这所山村小学的建设出一把力,捐出了32万元的建校善款。“当时的情景确实让我很触动,没有什么犹豫,只要校舍足够坚固就好。”今年9月9日,重访四里营小学,郭月香颇有感触。 付出 学校建成了,他却欠了一屁股债 凑齐了建校款,于书明松了一口气,但建校的任务又落到了他的肩上。他每天在建校工地上,对所用建材的质量、型号、编号等仔细检查审核。大热天里,他还帮建筑工人搬石头、砌墙。四里营小学负责人曹素英说:“为建学校,于老师什么事儿都是亲自跑,缺石头、缺白灰,他顾不得吃饭前去联系,为建这所学校费尽了心血。”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2012年6月1日,这所崭新的校舍终于建起来了,学校竣工,于书明才松了一口气,孩子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新学堂的时候,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事后,于书明粗算了一下,为筹建学校,他共垫资5.4万元。记者看到的一沓收据里,有四处筹善款的车票、住宿费,有他支付给代课老师的工资,有为投资人立碑的花销和运费。他的妻子张素云面有难色:“我没有工作,书明一个月2000多元,再加上家里供养了两个特困生,日子过得很紧巴。为了还钱,去年他还贷了1.8万元,现在都不知道怎么还呢。” |
关键词:乡村教师,化缘,新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