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石家庄>>石家庄

于底村改造会七十二变 永安桥、虚云禅林将保留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20 12:5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于底村老宅子。

  新闻到底

  新闻闪回

  《村子要拆迁千年古槐怎么办》

  于底村正在拆迁,村民赵志坤家院里有一棵千年古槐,希望能保留下来。村支部书记、园林部门都表示,古槐会保留下来。

  除了砖头瓦块的废墟,就是写着“拆”字的民房。昨天,于底村已拆迁过半,不久的将来,这座古村将立起座座高楼,焕发新颜。在对宽敞新居的期待中,村民们也挂念着村里的“老物件”——永安桥、虚云禅林寺、雕梁画栋的老宅院等。旧村改造,将怎样保留这些历史的根脉?

  探访

  古镇于底“重量级”文物真不少

  从石获北路往北拐上植物园街,没走多远就到了于底村,路西写有“古镇于底”的大牌楼很是显眼。与往日不同的是,如今的于底村,随处可见砖头瓦块堆积的废墟,要么就是写着大大“拆”字的民房,也不时能听到机器的轰鸣。

  从牌楼下向西走,沿永安路走到村子西头,就能看到永安桥。虽然这座桥长不足10米,高只有3米,桥洞高不足1米,看上去不起眼,但桥上的浮雕吸水兽气势雄伟,显示着这座桥的与众不同。永安桥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区内唯一的古代石桥。永安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已有约400年的历史,本来桥面长20米,桥高7米,后来因为太平河淤塞,河道修成了今天的永安路,所以石桥大部分被埋在地下。永安桥不远处就是虚云禅林寺,这也是于底村“重量级”的文物。村民介绍,数十年前曾从寺内挖出一尊无头石佛,佛背上刻的字显示,该寺始建于五代后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因寺庙应是在村落发展较大之后修建的,所以据此推算于底村的历史也在一千年以上。

  除了永安桥、虚云禅林寺,于底村还有一些虽在文物普查之列,但不是任何级别的文物,比如李金海家宅。李金海的小院里,陈设和木雕保存完好,房檐下所有的木雕装饰,木格雕花的正门、窗户都是原装的,只是重新粉刷过。窗户上雕刻着鹿衔灵芝、三羊开泰、花卉盆景、猫偷葡萄等图案,精美绝伦。

  声音

  村民:希望留下这些“老物件”

  文物爱好者张宏伟,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于底村的文物。他曾组织过拯救市区文物的签名活动,四处宣传文物保护的观念,于底村就是签名活动的地点之一。“在石家庄市区、鹿泉、井陉这一带,像于底这样拥有这么多文物古迹的村子,太少见、太珍贵了。”所以,今年11月6日李金海老宅屋顶上的6尊龙首被盗后,张宏伟和几位文物爱好者及几位于底村民,发起成立了一个于底文物保护小组,希望为保护于底的文物做些事情。

  记者在于底村采访时,不少村民表达了他们对村里这些“老物件”的感情。“从小就在永安桥上玩儿,现在要搬走了,很舍不得。”村民赵大爷说,于底的文物古迹是祖辈留下来的,村民们引以为荣,希望这些“老物件”都能保留下去。村民谢志刚的想法似乎更具体,他建议村里建一条文化古街,把老房子都保留下来。“我是守着这些老建筑长大的,对村里的一砖一瓦都有感情!”

  于底村的千年古槐,就在村民赵志坤家。古槐能保留,他很欣慰,他希望村里其他“老物件”也都能留下来。“村子改造,拆了平房盖楼房,俺们的生活条件会更好,大家都支持。希望那些‘老物件’也能像俺家这棵大槐树一样留下来,让子子孙孙都能看见!”

  于底村正在拆迁,“老物件”是去是留,到了必须抉择的时候。作为文物爱好者,张宏伟更希望所有古迹都能原址保护,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古老建筑的特色,展示其魅力,还能延续于底的人文之脉。

  村支书:保留永安桥、虚云禅林

  昨天,新华区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于底村的永安桥将会得到保留和修缮。来自省、市古建队的专家正在考察、研究,多次现场勘查后,会制定具体的修缮方案。于底村党委书记陈生彦也称,永安桥和虚云禅林寺肯定会保留,并且会在周边修建广场,保留其完整风貌。

  至于其他古迹,新华区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专家们也在研究论证,综合考虑后,会制定相关方案。

  专家:建议修建公园、文化博物馆

  石家庄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栗永表示,于底村的古文化遗址较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石家庄的农耕文化发展中,于底村留住了历史的印记。历史上,滹沱河是省会的母亲河,位于滹沱河畔的于底村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很迅猛,为石家庄的崛起起到了支撑作用。村庄中的古文化遗址,正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旧村改造将使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势所趋,但在改造中如何保护“老物件”,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如何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的发展相结合,着实考验着人们的文化智慧。栗永认为,面对城市的“老物件”,不应一拆了之,那样整个城市就失去了记忆,缺少了文化的根。

  那么,如何在城市建设和保存古迹二者中找到契合点?栗永认为,依据文物古迹修建公园、建设文化博物馆等都是可借鉴的方法。

  古村于底

  于底村位于市区西北部,西邻康庄,西北邻岳村,东北邻大马村,东南邻大郭村。关于村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太平河流至此地分为两股向东和东南方漫散,中间淤积成一条土堤,形似鱼,所以取名“鱼堤”,另一说因在淤积地建村,取名“淤堤”,后谐音演变成“于堤”和“于底”。明嘉靖万历年前,“于堤”和“于底”两个名称交替使用,至清代只用“于底”一名。于底村原属获鹿县,1955年划入市郊,至1989年以前一直是乡政府驻地。于底历史上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时至今日,村中仍有古桥、寺庙、老树、老宅、大集。

 

关键词:于底村,改造,永安桥,虚云禅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张黎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