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院士如何才能不成为“花瓶”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27 15:4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厌烦了,我不愿意再被人家当花瓶了……”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日前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的话。现年82岁的秦伯益也是中国第一位真正退休的院士。

  退休后的秦伯益拥有与普通老人一样的晚年生活,看书、上网、旅游、写作,用他的话说,就是“游山玩水、高谈阔论”。而他把院士“终身荣誉”比喻为花瓶,非常形象贴切。对此,他还发出叩问———“人们真的喜欢观赏我们这些锈迹斑斑的古旧花瓶吗?”

  不难看出,秦伯益老人这番“院士花瓶论”,带有太多的自醒,也有更多的警示。为什么“院士”这么至高的身份荣誉,会沦为摆设成为被人观赏的工具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一是院士群体本身趋利化,失去应有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二是院士缺乏退出机制,制度扭曲之下,院士长期“占山为王”,地位无法撼动。

  不论是普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都把院士看成“国宝”。而国家给予院士“终身荣誉”,也是希望这个极具智慧和思想的群体,能够在各自科研领域取得更多建树,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问题是,一些院士的独立人格被名利的洪流所裹挟。兼职过多,徒挂虚名,频繁参与社会活动,做太多与自身专业无关的事,这样的院士,实际上就是依附自己的特殊身份,来满足追名逐利的需求,自然也就成了好看不实用的“花瓶”。

  打破僵化的院士“终身制”,这样的改革也就是在挑战固化的利益结构。这些年,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地方政府之所以争抢院士,也就在于院士身份背后,关联着复杂的利益链条。也就是说,这里面的利益不只是属于院士个体的,而是单位化、组织化、部门化的利益。这实际就意味着,院士之所以变成“花瓶”,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利益推手。

  院士“终身制”的种种弊端,让院士的退休和退出机制一再成为呼声。秦伯益成为第一个退休的院士,过上普通人的老年生活,享受着生命情趣的同时还可以自由表达对科学人生的尖锐反思,这本身就是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院士制度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只有让院士以合理的方式退休或退出,才是符合科学逻辑与生命逻辑的。

    一个院士,结束科学生命是非常可惜的,但如果连普通人的生活情趣也被埋葬,那就是可悲的事了。尊重科学,珍爱生命,理解人性,就不能让院士再成为花瓶,这需要院士自醒,走出利益包围圈,更需要院士制度改革,来真正释放院士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同时也拥有可贵的晚年生活。(单士兵)

关键词:院士,退休,花瓶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