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社会法制

武安“爱心村”嫁女 收养59名孩子的母亲送亲

http://www.hebei.com.cn 2014-01-27 09:0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女儿丹丹出嫁了,这是河北省武安市民建福利爱心村这个冬天里的大事儿。

  腊月十九那天,是正日子。前往爱心村的山路,依然崎岖颠簸。唯一不同的是两旁的灌木上都挂满了小红灯笼,长长的通向路的尽头,微风中张扬着爱心村嫁女的喜庆。远处爱心村搭建的红色大棚,构成了山坡上的一缕亮色。“爱心妈妈”李利娟在一群孩子的簇拥下,远远地迎着客人。

  丹丹在爱心村家人们的见证下接受着新郎的求婚

  今天是个好日子

  大红的“喜”字,大红的灯笼,孩子们红彤彤的新衣裳……爱心村四处弥漫着喜气。

  “这里的孩子大多都没有亲生父母,但我会像亲生的那样为他们操持婚姻大事。”穿着件红色新棉袄的李利娟,言谈中充满作为“家长”的责任感。

  大乔尽管才6岁,这几天也在为姐姐的婚事出力。“山坡小树上的灯笼,有好多都是我挂上去的。”嘴里含着喜糖的大乔围着李丽娟直表功,旁边的妹妹小乔争着说,“妈妈,我挂的比她多!”

  为了操办女儿的婚礼,爱心村刚平整好的广场上搭起了锅灶和大棚。

  后厨的师傅们,正忙着炖肉,炸鱼。而爱心村大一点的孩子们也都跑前跑后,男孩帮着摆放桌椅,女孩们帮着摘菜、刷洗碗筷。还有一些贪玩的孩子,两个小口袋里塞满喜糖和瓜子,在大棚外边或吹气球或放鞭炮,嬉闹追逐,呵呵的笑声不时山间回荡。

  这样的家庭氛围,对于李利娟早已习惯了。在“爱心村”王国里,李利娟已是59名孩子的母亲。

  “孩子多,蒸饭的锅就得一抱粗,馒头每顿都要蒸几大笼屉。今年入冬,买了二吨半白菜、一吨胡萝卜、五吨红薯……去年过年,我们从大年二十八开始包饺子,一直包到大年初一中午,光顾着给孩子们吃了,我还没吃上。”李利娟说,只要看着孩子们吃好,她就高兴。“现在物价这么贵,平时孩子们不可能顿顿有肉吃,但今天要让他们吃个够!”李利娟告诉记者,腊月十九这个日子,是她给女儿选的。寓意就是希望女儿能够长久幸福。

  当天凌晨,给丹丹化妆的技师就到了。画好妆后,丹丹不敢躺下休息,怕弄乱头发,她坐在沙发上,在几个妹妹的陪伴下,开始了幸福的等待。

  新郎来接新娘了!爱心村沸腾了起来。屋内,丹丹拉着李利娟的手,“妈,明天回门(回娘家省亲),我就不走了。”“傻丫头,得在婆家住9天才能回娘家住。”“那您一定记得来接我哦。”

  送亲的车队很壮观,都是当地的爱心人士自发赶来的。“李利娟很了不起,这种大爱善举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今天爱心村‘嫁女’,能为四姐(李利娟在家行四)尽点微薄之力很高兴。”附近开矿的老板张中华动情地说,车队中开着路虎的、奔驰的,都是冲着李利娟的人品来的。

  望着婚车远去,李利娟双眼噙满泪花。

  女儿丹丹的婚礼上,忙碌的李利娟留给镜头的多是背影

  命运多舛的丹丹

  “丹丹是我收养的第四个孩子,来的时候她才3岁。一晃十八年了。”往事不堪回首,李利娟告诉记者,丹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但在她3岁那年,她的父母和弟弟在一起车祸中都不幸遇难。丹丹一下子成了孤儿!后来辗转来到了爱心村。“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尽管59个孩子年龄相差很多,但李利娟对每个孩子的过往,都记得清清楚楚。就连丹丹是几岁换的第一个乳牙,李利娟都能说上来。

  丹丹从小长得就漂亮,所以李利娟无论手头多紧,每年也给孩子照张相片留作纪念。这次收拾嫁妆时,丹丹特意挑了几张小时候的照片,夹在了结婚照相册里。

  在爱心村的这些年,丹丹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读书、成长。爱美也许是女孩的天性,丹丹也不例外。有志愿者给爱心村捐来旧衣服,丹丹总是自己动手,这剪个洞,那扎个绳,经她一收拾的衣服看上去总是很时髦。中学毕业后,李丹选择上海某艺术学院,学习形象设计。

  出落得亭亭玉立的丹丹,光着脚板身高也有一米七五,是一个标准的模特身材。在上海读书时,有车展商曾一天给丹丹出过高达8000元的车模费,懂事的她留下自己的伙食费便一分不落地寄给妈妈。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丹丹的照片,一张张笑脸印证着她成长中的美好时光。

  但2011年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还让李利娟负疚不已。当年支撑爱心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李利娟经营的服装店,那年赶上店面拆迁。丹丹放假回来,便拿出几件衣服到街上帮着妈妈卖,以填补家用。没想到,因发生口角,在闹市之中竟然被人恶意扒光衣服群殴。“一个妙龄少女竟遭遇如此侮辱,想起这事儿,我心里就堵的慌。”最让李利娟遗憾的是,因为那件事,丹丹曾一度精神恍惚失常,至今还要定期吃药。

  逐渐康复的丹丹,曾在日记中写到,“没有人会替你痛。这个答案很残忍。我只需知道一点:所有的痛苦都一样,要么死,要么忍。感受到身后站着妈妈,她是我唯一让我活下来的勇气。”

  后来,丹丹放弃了学业待在家里。李利娟把当年服装店卖剩下的衣服封存了起来,一直她看都不敢看。因为想起丹丹被群殴的那场梦魔般遭遇,她的心就会针扎一样痛。

  丹丹反倒经常开导妈妈,“妈,你信不?所有的疼痛、侮辱和伤害,都只是这个世界温柔补偿的序曲。”让李利娟稍感安慰的是,如今丹丹遇到了真正爱她、理解她的白马王子。

  爱心村嫁女

  18年的母女情

  “这个男孩,是丹丹在上海求学时认识的。在丹丹因精神失常住院期间,这个男孩不离不弃地守在医院。尽管他的家人起初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但最终他还是说服家人选择了自己的爱情。”提起女婿任磊,李利娟原本酸涩的眼神,立马闪现出幸福的神韵。“丹丹虽然是收养的,但不能让她感到丝毫的没有亲生父母的可怜。”说着话的李利娟,身上总散发出一种平静的力量,“我只想,每做一件事孩子们都能找到幸福感。”

  李利娟告诉记者,随着家里收养孩子的增多,丹丹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给妈妈分忧了。“真像个贴心小棉袄,她不仅会洗衣服、做饭,每天还很早起床,自己梳洗完毕,再挨个给妹妹们梳辫子,省了我好多事儿。”李利娟说,丹丹上学后,每天还给比她小的孩子辅导功课。

  在丹丹的带动下,爱心村里的孩子们都知道照顾别人。听说姐姐丹丹要出嫁了,在浙江打工的一个弟弟专门寄来礼物,并打电话表达祝福。另外几个弟弟也忙着挂灯笼、贴对联。

  18年,59个孩子。李利娟的人生与孤残孩子融在了一起。孩子们在这里有了“妈妈”,有了名字,有了家,开始有了童年美好而幸福的回忆。丹丹,只是其中之一。

  去年1月初,河南兰考爱心妈妈袁厉害家火灾事件发生后,有着类似身份的李利娟也同样遭到了社会的质疑。那天半夜,内心充满委屈的李利娟爬到山坡上偷偷地去哭。

  四周一片黑暗的笼罩下,谁会懂得一个女子那悲伤与绝望的心情?拿着手电,端着水杯的丹丹早已悄悄站在身后。“妈妈,谁不理解你,我们也能理解你!你是天下最好的妈妈。”话音未落,呼呼的山风中母女俩已是相拥而泣。

  丹丹忘不了,上小学时同学骂她是野孩子,她哭着回来,妈妈拉着她去学校风风火火地跟人家理论,“这是我孩子,我是她妈妈”,从此再没人敢欺负她……

  李利娟忘不了,那年自己因遭遇暴徒袭击失血过多而昏迷不醒。丹丹和其他的孩子们在床前跪着不停地喊着“妈妈”,当昏迷三天后的她微微地睁开眼,跪在床前的孩子们各个喜极而泣……

  对于如此亲情,丹丹归纳说,因为孩子们在爱心村得到的除了爱,还有尊重。“妈妈很好强,宁可自己不穿,也让孩子们穿漂亮,奶粉就更不能将就,都是很贵的那种。无论从哪捡来的重病弃婴,为了救助效果更理想些,妈妈一选就是大医院,从不含糊。半夜往北京赶是常事儿。”丹丹说,母亲的爱,她最懂。

  爱心妈妈李利娟和要出嫁的女儿丹丹

  “娘家”让我骄傲

  “为了我们这些孩子,妈妈从不讲究穿戴,有时操劳得连脸都顾不上洗更别说化妆了。四十出头的人已是满头华发。”丹丹说,不过妈妈几天前染发了,是专门为她的婚礼而染的。

  丹丹见过李利娟年轻时的照片,时髦而潇洒。她也听说过李利娟曾经商海的成功。令她难以置信的是,妈妈今昔的巨大反差。

  在李利娟这么多年收养的孩子们中,有癫痫的,有心脏疾病的,有抽风的,有哑巴的……经过治疗和精心呵护,这些孩子居然基本都康复了。提起这些,丹丹觉得妈妈仿佛有“特异功能”。

  李利娟的两个姑姑也是爷爷收养的。“爷爷是非常善良的医生。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他,有钱没钱都到我家看病。遇到穷人,爷爷不要医药费不说,还给他们粮食,给他们钱。”李利娟的爷爷和父亲在世时,就对她收养孩子的事情十分赞成。

  在李利娟决意收养孩子后,她的哥姐姨嫂都在义务帮她带孩子。李利娟的外婆也一直在照顾孩子们,一直到103岁去世。临终前,老人家把钥匙交到李利娟手上说:“孩子,我不能再给你看门儿了。”

  李利娟的妈妈今年83岁了,还在照顾孩子们。老人说,将来要把她留下的家产都拿出来建爱心村。如今,老人家正在筹划着买布给小一点的孩子们做过年的新衣。“娘家”的家史,成了丹丹的骄傲。

  在婆家的婚礼上,有不相熟的亲朋问新娘丹丹“家中弟兄姐妹几个?”丹丹说“59个!”对方先是目瞪口呆,然后是竖起大拇指,“丹丹,你真幸福啊!”“丹丹,这已是我们家出嫁的第四位姑娘了。我家大姑娘的女儿都七岁了,二姑娘也当妈妈了。有一个孩子在西安考上公务员了,有一个在上高中,学习成绩特好。我觉得他们很快就能接上手了。”

  李利娟一口一个“我家孩子”,这让记者一时难分清楚哪个是她领养的,哪个是她亲生的。谈到将来,爱心妈妈李利娟眼神骤然亮了起来。

  采访中记者问了李利娟一个很无力的问题:“你想过么?孩子们对你的回报。”“过年过节时,拿着二斤水果来看看我就够了。”李利娟说,她这种幸福,外人很难懂。(记者 静冬 文/图)

关键词:爱心妈妈,弃婴,温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刘延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