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时政要闻

焦桐花开——在兰考县寻访焦裕禄精神

http://www.hebei.com.cn 2014-05-12 10:04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必须当好“班长”,凝聚人心。

  记者了解到,焦裕禄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对别人的意见,他都能耐心听取,正确的就采纳,不正确的也叫人家把话说完,然后做解释工作。对一时形不成决议的问题,反复酝酿,下次开会再研究,尽量达到县委一班人认识一致、行动一致。

  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必须树立“典型”,发动群众。

  1963年10月的一天,兰考县召开了多年来少见的群英大会。会上,焦裕禄亲自树立了“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等四面红旗,树立了许贡庄、南马庄五队等硬骨头队。他还表扬了一批硬骨头队长、模范支部书记、妇女标兵、五老将、护林小英雄等先进典型。在会上,他满腔热情地为模范人物披红戴花,请他们亮出自己的拿手戏,带头为他们鼓掌喝彩,把大家鼓动得浑身是劲儿。如此,拨亮一盏灯,照亮了一大片。

  “当年是红旗,现在更不能落伍。”双杨树村党支部书记吴青云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专门和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学习的兰考县部分乡村干部学员进行座谈。习总书记的叮嘱,让他信心倍增:“一定解放思想,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多种形式发展农村经济,做新时期国家新农村建设的红旗。”

  1964年1月1日,县委机关放假一天。焦裕禄在办公室翻阅除“三害”的资料,发现前一年洼地收成不太好。他骑自行车到城关公社韩村,找有经验的农民座谈,又在村西南地里搞起台田试验。直到天黑,他才离去。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了470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每一天,他都在劳累与拼搏中度过。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临终时候,要求组织把他埋在兰考的沙堆上。

  继承焦裕禄的遗志,历届兰考县委带领兰考人民追堵风口、阻固流沙,挖河开沟、清淤修渠,淋碱压碱、躲碱刮碱,种植泡桐、开发泡桐。

  如今,绿树蓝天成了这片土地令人心旷神怡的主色调,过去横冲直撞的洪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滋润着沃野良田,昔日的不毛之地已变成一个稳产高产的粮仓,优质的桐木成为兰考人民的丰厚资源。

  “应教育我们的干部,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

  《干部十不准》

  1、不准用国家或集体的粮食大吃大喝,请客送礼;

  ……

  5、不准用集体粮款或向社员摊派粮款演戏、演电影。谁看戏谁拿钱,谁吃饭谁拿钱;

  ……

  7、各机关、学校、企业单位的党员干部都要以身作则,勤俭过年,一律不准请客送礼,不准拿国家物资到生产队换取农副产品,不准用公款组织晚会,不准送戏票。礼堂10排以前的戏票不能光卖给机关干部,要按先后顺序卖票,一律不准到商业部门要特殊照顾;

  ……

  10、不准借春节之机大办喜事,祝寿吃喜,大放鞭炮,挥霍浪费。

  焦裕禄纪念馆内,一队队参观的人群,在《干部十不准》展板前沉思。

  这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说它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都是每个党员干部时刻应该想到、做到的起码准则;说它不平常,是因为每一条规定,都是对特权思想的有力批判。

  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了记者《干部十不准》背后的故事。有一次,焦裕禄的儿子对戏院检票的工作人员说自己是焦书记的儿子,看了一场白戏,结果被焦裕禄训了一顿,第二天把戏票钱送了过去。这事给焦裕禄的触动很大。过了几天,焦裕禄去看戏,买了一张27排的票。他刚坐下,剧场负责人发现了,请他到前排去坐,说第三排有专门给县委领导留的座位,是多年的老规矩了。焦裕禄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这样的老规矩,损害党群关系,必须马上破除!焦裕禄亲自起草了这份《干部十不准》。后来,他还在一次会上特别强调:“应教育我们的干部,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特别是在灾区工作的同志,要注意生活问题,不然就会脱离群众。”

  一个干部下乡时不吃农民家里的饭,他觉得在群众家里吃饭都是粗粮、瓜菜,还不能顿顿吃饱,他振振有词地说:“我为了不给农民找麻烦,自己立个伙。”

  焦裕禄发现后,批评这位干部说:“你想了没有,啥叫与群众同甘共苦?群众能吃的饭,咱为啥不能吃?你这样做就是找借口图享受,这是忘本。你不吃贫下中农的饭,咋知道他们的疾苦?你不去农民家里吃住,咋能了解到很多真实的情况?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刹住这股歪风,我们还谈什么为党工作,还怎样为人民谋福利?”从此,他就给县社干部下乡立下一条规矩,吃住必须在群众家里。

  时任兰考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张明堂对一件事记忆犹新。1963年的一个三伏天,焦裕禄带着他下乡调研,嗓子冒烟口渴难当,吃了路边地里几个瓜。焦裕禄让他给农民送粮票和钱。农民说,不值钱不用给。

  看到钱没付,焦裕禄把张明堂带到黄河大堤边,说:“他不收,我们不可以不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恶习是从小事养成的。”听了这番话,张明堂打心眼里折服,赶紧把钱送了过去。

  焦裕禄对同志们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更严。一次,他到城关公社一个生产队检查工作,中午被安排到一名村干部家吃饭。桌子上摆着鸡蛋、肉、粉条等菜。焦裕禄问:“这里群众生活水平都是这样吗?”那位干部回答:“今天我有个老战友来家,我们多年没见面了。”焦裕禄说:“既然你们多年没见面了,你们慢慢吃吧。”说着到厨房拿了一个馍一块咸菜,掏出两毛钱和3两粮票放那儿,边吃边到群众中走访去了。

  在焦裕禄纪念馆,那件他生前穿过的满是补丁的棉袄,令一位又一位参观者震撼。然而他们不知道,当年,国家给兰考拨来一批救济棉花,救灾办公室的同志看到焦裕禄的棉袄很破,就把3斤棉花票送到他家里。焦裕禄知道后,又让家属把票退了回去。他对救灾办公室的同志说:“救灾物资是给群众的,我们不能要,虽说我的棉袄破点,但还能穿,比起没有棉袄穿的群众强多了。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在焦裕禄纪念馆,那把他生前坐过的因为压迫止痛顶出一个大窟窿的藤椅,令一位又一位参观者震撼。然而他们不知道,当年,他带着肝病全身心扑在繁忙的工作上,常常忘记或顾不上吃药打针。为了不使治疗中断,医院提出派一个顺路的护士,到他家里给他打针的建议,可他连这点微小的照顾也不肯接受,他说:“我能走,还是到医院去打针吧,不要麻烦医院的同志了。”

  人们不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他去理发店理发、粮管所买面,从来都排队,即便排队的群众都说“焦书记你工作忙,你先来吧”,他也不肯答应;他坐公共汽车,大家挤出一个座位劝他坐下,他不仅拒绝了,一路上还不断帮助旅客递东西,搀扶老人下车;他去火车站察看救灾物资调运,看到站台上有遗落的红薯干,就一片片拾起来,并对有关同志说:“一定要教育职工爱护救灾物资,一粒粮食、一片干菜也不能浪费。”

  焦裕禄不但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家属和子女。

  当时,县委院里住着家属,孩子们多,常常在院里闹着玩,影响工作。焦裕禄提议,家属全部搬出机关。他的爱人想等别人搬一搬再说。焦裕禄知道爱人的心思后,对她说:“你光图自己生活方便,就忘了对工作不方便,要是谁都看着别人,就一个也搬不走,我们应该第一个搬。”第二天,他家就率先搬出了县委院。

  大女儿焦守凤当年本来有几次机会干上体面的工作,都被焦裕禄挡住了。后来焦守凤到县食品加工厂当临时工,焦裕禄特地找到厂长交代:“我的女儿在这里工作,你们不要因为我是县委书记就对她另眼看待,应该对她严格要求,请把她安排在酱菜组,这对改造她的思想有好处。”

  1964年2月,焦裕禄回山东老家探亲,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离家17年里的第一次。临行前,他找县长程世平借钱。程世平知道,焦裕禄夫妇上有老人,下有子女,平时省吃俭用,有时还接济穷困群众,日子过得相当紧张。可没想到,他一个县委书记,连回老家探亲的费用也凑不够。

  “父亲去世后,母亲要照顾奶奶、姥姥和我们六个孩子,度日艰难。但她要求我们牢记父亲的遗嘱,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焦裕禄的二儿子焦跃进说。焦跃进从政,曾在乡里、县里、市里的很多部门“当家”,却从未给任何一位亲属安排过工作。

  位于兰考县城裕禄大道上的兰考县委院内,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三层楼房样式老旧,与周边的繁华现代有些不搭调,唯有楼顶上那幅长长的标语牌十分醒目: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兰考。

  逝去的是时光,永存的是精神。

  像那满树繁花的焦桐,年复一年地无私给予,焦裕禄精神推动历史、历久弥新,也必将激励今人、启迪未来。

 

关键词:兰考,焦裕禄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培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