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材料政绩”,多一些“实打实”【长城时评】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工作中,存在把说的当成做的、把规划当成现实、把思路当成成绩等用总结材料“包装”工作实绩的现象。工作刚刚开展,就急着总结成果、鼓吹宣传。岁末年初,这样的“材料政绩”,情况更为突出。(12月29日《人民日报》) “兵马”未动,“材料”先行,好一个“材料政绩”,好一个“如此包装”。房子还没盖,就说漂亮极了;暖气还没热,就说汗流浃背;号码还没拨,就说无人接听。很显然,这既是一种掩耳盗铃、睁眼说瞎话,更是一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虚无主义、形式主义的表现。“材料政绩”,听起来好,看起来美,可尝起来苦,摸起来软,禁不住检验,经不住推敲,寒民意,伤民心。所以,对于各级机关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务必要扔掉“材料政绩”,多一些“实打实”,因为,最是真情能动人,最是严实暖人心。 “月初市里召开了营商环境大会,制定了系列措施来改善营商环境,可是不到一周,市里就让县里征集汇报亮点,除去周末只有不到五天,哪能那么快有亮点?”、“村子接到在村里布点回收垃圾的任务没几天,就被要求上报落实成果,还要求拍照片为证。垃圾桶还没有运来呢,有啥成果可报?”、“某市近期举办的一场好家风巡回演讲活动中,明明开幕式刚过,主办方就在当地网站发宣传稿称,活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记者们罗列出的这些例子,恰恰正是现实情况的缩影,时间紧、任务重、要亮点、求特色,索性就在数据、效果、图片上“做做手脚”,用“材料”来应对一切…… 可悲、可气、可怜,殊不知,好死不如赖活着,“虚假的繁荣”不如“现实的萧条”。而万果皆有因,那么“材料政绩”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在笔者看来,有这样几点因素: 其一,政绩观有偏差。某些地方主政者、某些部门负责人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总想来个“短平快”,不考虑实际,不顾及实效,让虚假的“政绩”永远紧跟着新出台的政策,邀功请赏乱投机; 其二,形式主义尚存。工作不认真做,政策不积极落实,成果不全面去检验,而是对虚假政绩胡编乱造、自我吹嘘,把没有说成有,把不好说成好,“材料政绩”事实上就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其三,考核有待完善。检验工作成果,必须把好考核“这道关”,但是考核必须客观、全面,讲程序、讲实效,对于亮点、特色工作要求真求实,万万不可图快、图省事,让考核失去价值和意义。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总归,扔掉“材料政绩”,多一些“实打实”,严字当头,实处着手,这才是本真,这才是遵循。因此,机关部门也好,领导干部也罢,务必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合理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破除形式主义之弊,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踏踏实实干工作,实实在在出成效,少说多做,奋勇争先;要进一步完善考核督导机制,明确导向,立好标准,瞄准靶心,不让考核走了样,不让督导变了味。(李志朋) |
关键词:材料政绩,考核,形式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