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

唐山:政府“特助”让孤残儿享受温暖

http://www.hebei.com.cn 2013-01-17 08:4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月4日,河南兰考“爱心妈妈”袁厉害用来收养孤儿和弃婴的家发生火灾,造成7名儿童丧生。而在同一时间,距离河南兰考千里之外的唐山综合福利院,在温暖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帮助下做着康复训练。

  同一个冬日,为何出现不同的生命境遇?在拷问河南兰考民政部门失责的同时,对于其他城市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也敲响了警钟。为此,本报特别探访从地震孤儿抚养模式走来的唐山孤残儿童养育现状,或许这座“大爱之城”的特殊经历历练而出的经验,能照亮那些挣扎在政府与民间夹缝中的孤残儿童的未来。

  唐山地震孤儿安置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后惟一一次政府埋单的举措。尽管多年后回望,这种大规模孤儿集中安置模式尚存争议,但政府积极的责任担当照亮了众多孤儿生活的希望,并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烙下了感恩的印迹。政府的责任最终换来公民的责任和担当。

  灾难面前

  国家“特护”地震孤儿

  3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让4200多名孩子一夜之间失去亲人成为了孤儿,而今已是唐山市综合福利院综合办公室主任的赵士忠就是其中一员。“失去父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痛苦无法形容,可是当时国家给予地震孤儿的特殊照顾,让每一个孤儿的心灵都能感受到温暖。”

  回想起震后的生活,赵士忠并没有太多的伤感,更多的是对那段生活的感恩。地震时,赵士忠刚满9岁,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当时的他并没有清晰的概念。1976年9月,赵士忠随其他地震孤儿一起乘坐专列到达了邢台育红院,开始了新生活。“当时的条件可以说比任何一个普通人家都要好,有阿姨照顾,有最好的老师上课。平时的穿衣、饮食等生活都是配给制,统一发放。”让赵士忠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按季度发放的粮食,普通老百姓是70%粗粮、30%细粮,而育红学校的细粮则敞开供应。1977年,育红学校的生活条件之好让人惊讶,当时普通人的月工资也就40来元,而育红学校一个孩子的补助就有15元。

  据了解,1976年8月24日,地震过后第27天,中共石家庄市委决定创办“育红学校”,邢台育红院和石家庄育红学校专门收养抚育唐山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孤儿。集幼儿园、小学、中学于一身的石家庄育红学校,仅用1个月的时间便建成使用了,学校实行封闭式教育,老师和学生24小时待在一起,他们的抚育费用由国家直接拨付。

  除了生活,在情感、心理等方面,也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注。赵士忠告诉记者,他先后在邢台育红院和石家庄育红学校生活了7年,每年暑假,他都能和其他孩子回唐山探亲。“每次回到唐山,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让我们时刻能感受到对地震孤儿的重视。”赵士忠回忆说,当时还处于挣工分时期,凡有地震孤儿回来探亲,照顾他们的亲属可以不用去劳动,还能拿到最高的工分。赵士忠深有感触,“照顾好孤儿,就是他们最大的劳动价值。可见当时对于地震孤儿的重视程度。”

  1983年,在石家庄育红学校读完初中,赵士忠回到了唐山,随哥哥姐姐生活。“回家和哥哥姐姐生活后,国家为我们提供的生活费用是每人每月18元,那时一个普通百姓的月生活费才15元。”

  对于地震孤儿来说,来自政府的支持一直没有间断过。回到唐山后,就面临着找工作。为了给地震孤儿提供更安稳的生活,唐山市有关领导专门为赵士忠牵线搭桥参加应聘。由于有些身体缺陷,赵士忠的第一次面试没有成功。“后来,政府又给我提供了机会,没想到真的被录取了。”而录取赵士忠的单位就是唐山市综合福利院,如今,赵士忠已经在福利院工作了近30年。30年来,赵士忠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踏踏实实工作,并已经成为福利院的中流砥柱。“我想,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我们的,就是到今天,人们对地震孤儿的关心都没有减弱。”

  正如赵士忠所说,地震孤儿永远不会被遗忘。

  闻名中外的“党氏三姐妹”中的党育新在9岁那年,由姥姥将其接回位于唐山郊区的家中。她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费用均由国家负担。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国家和家庭负担,不想再升学的党育新在唐山纺织技校赵校长的帮助下,成为了该技校一名不交学费的特殊学生。党育新在那里学习了3年,1994年毕业。

  震后,唐山市政府制定了一些特殊的优抚政策,对中学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地震孤儿,由劳动局优先安排就业,并尽量安排到经济效益好且有食宿条件的单位。1995年4月,党育新来到了唐山市康复医疗中心,在化验室当化验员。

  和党育新一样,从生活到上学,从工作到成家,所有的地震孤儿都享受到了政府的特殊照顾。1976年,3岁的王安在大地震中失去了双亲,被送到石家庄育红学校生活。8年后,王安被转到唐山综合福利院学习,1997年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唐山工人医院工作。

  2000年,29岁的王安与保定姑娘程欣红喜结良缘。至此,曾在唐山市综合福利院生活过的46名地震孤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全部成家,走向新生活。

  今日唐山

  政府大手笔养育孤残儿童

  也许因为唐山地震背景下国家对于地震孤儿的特殊待遇,给了唐山更多情感激励,或许从灾难中走来的这座“大爱之城”本身就散发着博爱的力量,从地震后接管地震孤儿到后来的普通儿童福利机构,唐山市综合福利院在唐山市政府大手笔的经济支持下,一直承载着对孤残儿童的养育责任,这份责任温暖而沉重。

  今年已经49岁的高国富和高国强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八九岁时,父母因病双双去世。1974年,这对孤儿兄弟来到唐山综合福利院,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到了福利院,我们可以吃饱穿暖了,有阿姨照顾,还能继续上学,那时真觉得生活挺幸福。”弟弟高国强印象最深的就是,竟然能在福利院看上大彩电。“70年代,当时一般人的月收入也就二三十元,而福利院孩子每月生活费达到了9元。”

  走过了学生时代,转眼要步入工作岗位。幸运的是,高国富高国强兄弟再一次享受特殊待遇,被优先安排在福利院工作。“不仅工作给安排,连结婚也帮着张罗。了解到我结婚时没房,福利院出面协调,为我争取到一套住房。”说起这些,高国强的言语里都是对福利院的感激。

  如今,在唐山市政府和福利院的关怀下,高国富高国强兄弟俩用全心投入的工作热情回报着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人们。哥哥高国富目前是福利院党办主任,而弟弟高国强则是福利院的食堂管理员。

  已经在唐山综合福利院生活工作了近40年的高国富高国强兄弟见证了唐山对地震孤儿和孤残儿童的关爱。

  据了解,为了给孤残儿童一个心灵的港湾和共同的家园,唐山给予综合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标准。此外,2008年,唐山市委、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为综合福利院新建综合服务大楼,民政部“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蓝天计划”给予该项目大力支持,大楼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设有床位250张,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使福利院成为包括生活养育、日常防疫、疾病治疗、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心理辅导、生活技能培训及娱乐等功能在内的综合服务机构,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多年探索

  首开河北家庭寄养先河

  最近,唐山市综合福利院的王怀民夫妇家有喜事———大女儿就要出嫁了。说起王怀民,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八口之家。这个特殊家庭是河北省首个寄养家庭。

  多年来,唐山市综合福利院创新收养模式,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而实践证明,家庭寄养作为孤儿福利服务的一种养育模式,符合孤儿成长规律,对于塑造孤残儿童心理和性格,具有重要作用。2001年,综合福利院职工王怀民毅然提出申请,就在自己儿子刚满周岁的那天,王怀民夫妇将福利院的五个孩子带回家中,正式组成了一个八口之家的寄养家庭。而后的11年,这个大家庭始终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王怀民夫妇用自己的父爱母爱温暖着5个孩子的心。

  如今,大女儿出嫁在即,二女儿升入大学,成为福利院历史上首名本科生,三女儿、四女儿就读高中,两个儿子也分别读小学和初中,一家人其乐融融。“让孤儿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让他们更直接的感受到亲情,这就是我们实施家庭寄养模式的初衷。”唐山市综合福利院院长王志君在接受采访时说,王怀民夫妇组建的寄养家庭是个成功的范例,11年来,被寄养的5个孩子在精神面貌、学业、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

  除了家庭寄养的养育方式外,唐山市综合福利院让孤儿回归家庭的努力从未停止过,他们不断拓展新型的养育方式,涉外送养就是唐山市综合福利院开展的另外一项回归家庭的收养模式。截至目前,2011年选定的6名儿童已全部被来自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的家庭收养,并已跟随养父母出国定居,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此外,2012年新上报的6名涉外送养儿童中,也有2人被西班牙的家庭收养。

  遗憾的是,家庭寄养模式目前在唐山并没有大规模铺展开来,受收养家庭人员素质、家庭寄养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家庭寄养模式似乎有点“卡壳”,而涉外送养模式正在起步阶段。面对孤残儿童对家庭的渴望,唐山市福利院积极探索新的助孤模式,2010年,唐山市综合福利院曾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起“一助一、一助多”的定向助养,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助养唐山市综合福利院1名残弃婴、2名及以上残弃婴/童。由唐山市综合福利院与捐赠人签订协议,确定被助养人。助养关系确认后,节假日或闲暇之时,助养人可带被助养人到家中生活、娱乐,享受家庭温暖和天伦之乐。事实上,不管是哪种探索,不论成功与否,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是所有努力的方向。也许这条路还很长,也许会有很多曲折,但可以相信的是,从大地震中挺立起的唐山,永远不会忘记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痛苦,更不会忘记“家”在孤残儿童生命中的地位。

关键词:孤残儿,政府,特助,温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