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提升公众安全感的现实力量
两会上,“安全”一词成为不少代表委员议题中的关键词:生态安全、食品安全、水安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 两会外,老百姓则在关注,代表委员履行职权、大会各项决策部署,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将如何影响自己对生活的感觉、对未来的判断。 人是位于社会中的个体,总体的“安全”直接关系个人的“安全感”。国家对“安全”的掌控力如何,公众的“安全感”就将如何。 如今,关系公众安全感的因素远不止简单的社会治安问题。人民群众的吃穿住用行,既有显性的“当前安全不安全”,也有潜藏的“未来有没有保障”问题。 提升公众安全感的实质,就是如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保障,更有尊严。中央领导人直白而又精准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期盼就是指标。公众对收入、就业、社保、医疗、居住、教育、环境诸方面的现状是否满意、对未来是否有稳固的信心,正是安全感高低的直接表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群众同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所以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但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群众对安全感的感受和追求,也“水涨船高”。所以,有些人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安全感却好像下降了”的认识,这并不为奇。安全感本就是一个动态和相对的指标。 换届之年,承前启后。过去五年成绩显著,但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这其中,“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少,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直接关系公众安全感。 如何提升公众安全感?既需要宏观布局,也需要中观部署、微观举措。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两会是国家重要的政治舞台。各方代表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在审议讨论各类会议文件外,关注社会热点,为政府重要工作谋篇布局、献计献策,这是神圣职责。 以食品安全为例,这一话题在两会上备受关注。全国人大在顶层设计层面,对保障食品安全进行部署,正是提升公众安全感的根本之举。先有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的工作总指针;再有《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大刀阔斧,两会决策转化为现实力量后,将有望化解重复监管,消除监管“盲点”,为食品安全装上强有力的“安全阀”。 再如住房保障方面。民有恒产,方有恒心;住有所居,方有安心。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在加强调控的同时不误伤“刚需”,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也在不同场合通过媒体回应,将出台政策保护自住性住房需求。 大会堂里的决策,影响千家万户的生活。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包含收入、就业、社保、医疗等各方面的“大民生”越有保障,公众就越有底气,越有安全感。我们期待两会上的智慧汇集、科学决策,能在两会后转化为提升公众安全感的现实力量。(特约评论员郑昌祥) |
关键词:公众,安全感,现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