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大学生为何“轻易”萌生恶意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17 10:3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此前该校中毒入院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因抢救无效去世。此前,有报道称,黄洋因身体不适住院,经警方调查显示,该生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存在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基本认定同寝室室友林某存在嫌疑,嫌疑人已被警方拘留。(4月147日河北青年报10版)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起恶意伤害案,无疑也是某种想象之外的“拔刀相向”。尽管该案的全部真相尚待继续披露,但有报道显示,投毒者与被害者在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并不存在竞争。无明显的利益冲突之下,蓄意投毒为何肆无忌惮地发生?

  所谓校园里的蓄意投毒与暴力伤害,复旦大学里的悲剧不是第一起,但它实在有着需要重新解剖与提请警觉的意义。一个刚获得直升博士生的年轻人,因为室友的刻意投毒,梦想骤然折断,原因从来不会是单一的。高学历者基本法律常识的缺失,让人心痛;同窗之谊的荡然无存,会促人感慨越来越冷漠的校园;但最本质的原因,依旧在于一种笃定信仰的缺失,因为教育价值迷失,所以难免人性沉沦、人道式微。

  说到大学价值熏染的式微化,许多年前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幼稚园大学》让人印象深刻。与她文章中的描述相比,我们今天的大学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工具化与狭隘化的大学教育特征,其实一直没有消失。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世俗的气质,是因为它有着基于理性的道德养成过程。而当今的大学,尽管我们不愿意添加负面标签,但它的急功近利与“标准化生产”,是谁都可以看到的。大学正在产业化,包括硕士和博士在内的大学生培养与合格认定,往往更受制于一系列严格的“学术标准”。此种忽略人性与价值观熏陶的工具化教育,实际已为种种不人道的举动埋下“有毒的种子”。

  一个恶意伤害可以“轻易”发生的大学,是让人失望的。让人失望的,或许还有助推此种不宽容心态的“大社会”。一个不容否定的现象是,当下的我们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充满戾气,这固然与愈加聚集的财富、权力失范等有关,但它更代表着一种“不信仰规则与秩序”的社会性堕落。我们的大学早已没有了“围墙”,自然无法独善其身。

  对于复旦大学里的这起投毒伤害案,人们将如何看待?对于指向生命的无辜伤害,所有人其实都是“在场者”,都在承担着共同的“罪与罚”。缘于复旦投毒案中双方的医学生身份,有网友沉痛地抄录下希波克拉底誓言:“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如何杜绝校园中“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是时候重新看待并发挥“教育的道德熏陶功能”了。这是忏悔,更是拯救。-王聃

  

 

关键词: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室友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