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题化解须“开源节流”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创纪录的699万,而由于全国经济走势放缓,招聘岗位总数却较往年下降约15%,此涨彼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谓前所未有的严峻。据媒体报道称,北京等地高校毕业生截至4月中旬,签约率尚不足30%,上海等地情况也大同小异。考虑到传统上应届毕业生签约率和实际就业率间仍有相当大的水分和落差,实际情况肯定更加严峻。 习惯上,一些相关部门和舆论会以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摆平自己位置、不能认清形势,作为大学毕业生低签约率、低就业率的重要原因,将出现这些问题的症结推到学生及其家庭身上。不可否认,这种情况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但并非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因。 许多调查结果都承认,如今的大学生普遍不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憧憬,许多人仅仅要求“专业基本对口”,不介意从底薪做起,不少毕业生已不计较离开大城市去“老少边穷”,不计较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甚至为求一个职位宁肯从零薪、“负薪”做起的也不乏其例。 即便部分学生、家长不愿屈就,希望谋一份收入高一些、稳定一些的差事,在某种程度上也并非他们“高眼光”,而是就读高校成本越来越贵,许多学生及其家庭为了读这个书、拿这个文凭,早已债台高筑,倘职位不稳,薪水不高,这个大包袱,他们全家要背到何时? 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责任,不应由学生及其家庭自身来背负。教育产业化后高校教育过猛扩招、学习成本过快上升,专业设置不合理、不符合新形势下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国内外经济放缓导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等,都是更重要的原因。 从目前形势来看,经济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趋势,且和国际大环境有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让商业企业在自身“吃不饱”、“干不足”时吸纳更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职场菜鸟”显然并不现实。而通过扩大“吃皇粮”队伍,用国家机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则更不可取,且不说这种方法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和职务腐败,产生毕业生间的不平等竞争,在各方面都要求精简整编、给“行政口”消肿,减少财政负担和行政开支的现实情况下,这样的方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恐怕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 开源方面,企业用人需求量下降是事实,但并非事实的全部,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是不需要人才,而是不需要“用不上”的人才,在企业负担加重、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他们更需要“即插即用”型人才,而不是那种来了还需要花钱花精力培训,花时间磨合上手的“毛坯”,因此他们宁可去挖角、猎头,也不愿用应届毕业生。有关方面可以在二者间“搭桥”,充分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专门培训,提升其“含金量”,增大其上岗几率。当然,从长远和根本看,为企业营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竞争气氛,让中国经济重回快车道,是解决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最终出路。 节流方面,有关方面应认真反思近年来扩招和院系、专业设置的得失利钝,从“供”的方面抑制盲目上量,改变把大批背负数年“学债”的应届毕业生轰向措手不及的劳动力市场的趋势。从结构上,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当前用人需求,改变当前本科生和专科、技校、职校生比例不合理,市场上专业技工奇缺而普通本科生泛滥的人才供应畸形现状。尽管远水不解近渴,这对本届毕业生已起不到什么作用,但亡羊补牢,仍可惠及后来人,毕竟从新生入学情况看,今后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恐怕还会迭创纪录,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并非单纯“这一年”的问题。(陶短房) |
关键词:就业难题,大学生,开源节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