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底 河北全省遗体捐献登记人数1796人
截至2012年底,全省遗体捐献登记人数1796人,实现捐献156人;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累计登记人数1576人,实现捐献38人——— 5月10日,石家庄市红十字会遗体捐赠志愿者工作站主任冉义臣接到深泽县一位志愿者打来的电话,对方想要申请捐献遗体,希望工作站能给寄去一份申请表。据了解,这是该工作站今年第61位申请遗体捐献的志愿者。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遗体捐献逐渐被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省红十字会业务部工作人员王燕京说。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省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人数为1796人,实现捐献156人。仅2012年登记的就有249人,实现捐献33人。另外,眼角膜等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人数也在逐步增加,截至2012年底,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累计登记1576人,实现捐献38人。 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越来越多,但仍以老人为主 石家庄市红十字会遗体捐赠志愿者工作站位于石市一所民办医学专科学校院内,在学校的西南角,一片面积不大的纪念林在微风中摇曳。志愿者捐献遗体后,家属可以在纪念林里认领一棵松树,树旁的石碑上会镌刻下捐献者的名字,每年清明节或其他祭奠的日子,家人可以到此来缅怀。冉义臣介绍说,工作站自2003年11月成立以来,已累计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1211人,其中实现捐献的70人。 作为最早参与我省遗体捐献事业的工作人员之一,冉义臣见证了这项事业的发展。据他回忆,石家庄市工作站刚成立的时候,报名人数很少,2003年到2005年间仅接收了两具遗体。而现在的登记人数和接收人数都在大幅上升。“过去是一家一个人报名,现在出现了夫妇两人、甚至一家三口同时登记的情况。登记人员年龄也呈现年轻化趋势,过去基本上都在50岁以上,现在年轻人日渐增多,最小的只有3岁半。职业分布也日趋广泛,从最初以知识分子为主,到现在工人、农民、学生、军人等都加入了进来,其中工人、农民占到很大一部分。” 但冉义臣也坦陈,目前的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仍然是“绝对主力”,约占到八成左右,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捐献志愿者的行列。 遗体(器官)捐献缺口大,不只是观念制约 据了解,遗体捐献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临床解剖等。尸体解剖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可以使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对教学非常重要。但目前用于科研和临床解剖的尸源仍然很紧张。“每年我们需要遗体8到10具,目前仅能供应2、3具。”河北工程大学医学解剖室的张纯清说。据了解,这个缺口在河北医科大学等学校更大。 调查显示,全省每年排队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约有上千人,但我省器官捐献志愿者很少,能够满足采集条件的更少。令人振奋的是,今年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从之前的19个试点省份扩展到全国,我省规范的器官捐献登记接收工作将陆续展开,省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有望在下半年正式成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笔者调查发现,传统思想束缚仍然是制约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的最大障碍。“一位80多岁的老人已经填好了遗体捐献申请表,但孩子知道后百般阻挠,担心有人在背后说他们不孝,迫于无奈老人最终放弃。已登记的志愿者去世后家属反悔的情况并不少见。”石市工作站工作人员张晓琛说。他呼吁人们进一步转变观念,“给生命最后一次灿烂”。 另外,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遗体捐献、器官捐献的法律法规,一些省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或管理条例,我省这方面还是空白。不少志愿者家属担心,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后能否真正用于医疗教学、病理解剖以及救助他人。对此,省红十字会有关人士表示,我省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立法调研。 “有时会接到一些电话,比如家庭条件困难的志愿者,希望通过捐献获得一定补助,但是目前国家并没有这方面的补偿政策和经费,我们工作站所需经费还主要靠所在的医学专科学校支持。”冉义臣说。据了解,随着我省器官捐献工作陆续展开,省红十字会将设立“人体器官捐献基金”,并制定公开、透明的救助制度,届时将能够对困难器官捐献者家庭给予人道救助。 |
关键词:捐遗,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