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千村行:在衡水桃城区北苏闸村
7月13日,我们来到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在村民中心7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上,最醒目的是东西两侧文化墙上《轻财重义》、《铁杵磨针》等30多个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广场一角安装着单杠、吊环等健身器材…… 该村党支部书记安海滨介绍,现在的文化休闲广场,过去是一个大污水坑。为改变村庄面貌,村里决定先从这个大水坑改起。村集体拿出一部分收入,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村共出义工1800个,拉土2万立方米,村民还自发捐资3万多元,将这个污水坑建成了7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同时还组织村民对街道卫生进行了治理,在街道两侧、房前屋后种植了树木,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改善。 文化休闲广场的南面,是衡水市第一个村史展览馆———北苏闸村史馆。一进入村史馆大门,满是笑脸的百姓墙映入眼帘,全村425户人家,每户一张全家福。 而最让北苏闸人感到自豪的,是他们特有的“闸文化”。村史馆内一座按照繁体“闸”字设计的陈列柜里,完整保存着该村从1965年至2012年40多年间的各种档案,尤其是村财务账目,一年一本,笔笔清晰,分毫不差。村委会主任安玉兵说:“‘闸’寓意着‘让该花的钱顺畅通过,不该花的钱坚决留住’。正是有了这‘闸’文化,才使村风正、民风淳,干群关系融洽。” 在该村的“农村书库”我们看到,这里的图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农业等20多个门类,近两万册,是衡水市最大的农家书屋之一。这里也是村里的远程教育中心,高标准配置电脑、投影仪等设施。我们查看了远程教育课学习计划表:12日安排的是地震自救互救知识讲座,20日安排的是大棚黄瓜种植技术课。安海滨说:“我们有选择地安排蔬菜温室建设和管理、蔬菜病虫害防治、矛盾纠纷调解、财务管理等讲座内容,并根据农时变化和村民的技术需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到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北苏闸村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其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最受村民欢迎的当属村民独创的“安乐秧歌”。它始创于明代,以颠、颤、抖、扭为基本动作特点,欢快、风趣、热烈、喜庆,不仅是该村逢年过节、老人做寿、娶妻生子必不可少的庆典节目,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全村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会扭一扭。”安海滨说,每天傍晚,文化休闲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大家饭后聚到这里,一起扭扭秧歌跳跳舞,其乐融融…… |
关键词:农村面貌,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