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已“兑水” 饮料慎加冰?
监管钝化,会助长企业的执行懈怠,架空国标的震慑力。说到底,“问题冰”是空心化监管的藤上结出的“毒花”。 “冰块很脏”,这说法扰攘多时。而央视报道似乎证实该说法:近日,央视记者在北京崇文门的肯德基、真功夫和麦当劳3家大型快餐店中,取回可食用冰块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发现,前两者冰块菌落数量高于国家标准,且高于马桶水数倍。(7月21日《京华时报》)“冰块脏过马桶水”,这结论甫一传出,就引起舆论哗然。比马桶水还脏,听上去有些反胃,给人欲呕的心理刺激。3家知名快餐店尚且如此,行业境况或也堪忧。不少网民忿然感慨:“今后喝饮料再也不敢加冰了”,“我喝了多少马桶水”…… 平心而论,将冰块脏度跟马桶水的作对比,或许难逃哗众之嫌:此处的“马桶水”,并非液态排泄物,而是用以冲刷垢污的水;以“马桶水”衬冰块之脏,不乏增强渲染力、聚拢眼球的主观意图……但它无损其震慑力:这几家快餐店的食用冰块,菌落数竟然都比国标要高,有的甚至高过管道水。 如果说,乳业乱象等可归结为“国标过低”的话,那么,“脏冰块”的症结不在缺乏国标。依照国家《冷冻饮品卫生标准》,在冷冻饮品中,每毫升可食用冰块的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个,每100毫升样品不得超过6个大肠菌群,而致病菌则不得检出。遗憾的是,这标准被弃若敝履,有沦为虚设的意味。 说起来,冰块纯净度未达标,原因可能挺简单:制冰设备不洁净、清洗频次少,工作人员未洗手等。但“忽微”也能酿祸患,细节疏漏,或侵害公众健康。 据专家解释,菌落数超标,意味着可能造成食物变质,致病率提高。也就是说,这类食用冰块已属“问题冰”,不宜食用。对许多消费者来说,在酷暑炎夏,喝杯加冰冷饮,是解暑的“良物”。可而今,食用冰块竟质量堪忧,这何尝不是给其心理“添堵”,埋下健康隐患,损害涉事快餐企业的声誉? 在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上,只要损害公众健康,就应秉持“零容忍”,本是常识。“问题冰”广为存在,就表明,国标约束力在执行疏漏中被消解,它指向了企业履责的乏力,也昭示出监管的罅缝:“问题冰”乱象在食品行业存续已久,“冰块很脏”的传言也早已有之,可监管似乎一直在“睡眠状态”,常态性检查、不定时抽查,都较为匮乏。 监管钝化,会助长企业的执行懈怠,架空国标的震慑力。说到底,“问题冰”是空心化监管的藤上结出的“毒花”。 而今,肯德基官方已回应称:高度重视这一报道,对这样的情况深表歉意。这份道歉,理应是意在改过的价值自觉,而非应景式敷衍。事实上,“问题冰”显然不止存在于被曝光的这几家快餐店中,该道歉和纠偏的,也不仅仅是肯德基。 “冰块脏过马桶水”,是规则失序,也倒逼着卫生整治的加码。若缺乏无缝的管束机制,只怕陷入“媒治”困境,风头一过,问题依旧。(佘宗明) |
关键词:问题冰,冰块很脏,快餐店,可食用冰块,马桶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