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1村庄饮水解困工程“罢工”10余年(图)
承德县新杖子乡胖和尚沟村居住在山坡上的300多位村民,长时间饮用氟超标水,致许多人出现关节肿胀。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于2002年在该村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然而,工程完工已10年有余,水利设施却始终处于“罢工”状态,村民们每天依旧靠饮用氟超标水生活。 闲置的水利设施 7月23日上午,一位村民骑着摩托车,经过一条长约3公里“乱石岗”般的崎岖山路,将记者载到了位于山坡上的村庄。由于道路难行,村里很少有外人光临。村民说,这里居住着胖和尚沟村三个居民组,共有居民60多户,300多口人。 听说记者来采访饮水的事,大伙儿都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总结一下都在围绕两个问题———“啥时候能让我们吃上安全的水?为啥花费巨资修建的饮水解困工程建好之后一直无法使用?” 带着村民们的疑问,记者跟随村民经过一段陡坡后,在一处山沟里看到了村民们所说的集雨池护坝。坝体约10多米长,外侧写着“集雨水源工程”几个大字。坝体内侧是个不大的集雨池,尽管最近连续下过几次大雨,但集雨池内只有一洼脏兮兮的水。 据村民们介绍,工程始建于2001年。“这里300多口人,上百年来就靠一口水井饮水。以前村里人的牙齿都比其他地方人的牙齿黄,上岁数了膝关节和手指关节容易肿胀。1990年前后,经过检测水质,找到了病根,原来是井水氟含量严重超标。” 为了结束村民长期饮用氟水的历史,2001年开始,承德县将该村列入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名单。“修坝的地方没有路,水泥沙子都是靠各家各户的毛驴驮上来的。当时大伙儿都很高兴,在家的人都过来义务劳动,靠人工把集雨池修好了。”之后,水务部门又将水管一头连接集雨池,一头铺设到了村庄里。2002年6月,工程完工。对于工程投入的数额,村民们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上百万,有的说是二三十万,但是这项投入不菲的工程,并未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我们可以发誓,我们没喝过一口从山上引下来的水。”民们们说道。 为了证明村里没水喝,村民们又带着记者来到了一处农田里。“山上的水会先流到这个蓄水池里,然后通过蓄水池流到各家各户。”从一平方米见方的池口往里看,四五米深的池子里没有一滴水。 肿胀的关节 村民们告诉记者,饮水解困工程希望破灭后,由于找不到其他可靠的水源,他们只好继续从村里唯一的水井里挑水吃。 记者看到,村里唯一的水井位于一个山坡上,井壁由石头砌成,约三米多深。“今年雨水好,井水比往年多。”一位正在挑水的老人告诉记者,一年之前井口是露天的,去年村里给水井盖了间小房子。现在井水干净多了。 尽管井水里的杂物少了,但水里含有的氟并未消失。几位在街边闲坐的老人向记者伸出了他们的双手,挽起了他们的裤腿。不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手指和膝盖有一个相似处———手指和膝关节肿胀,手指和腿部弯曲。“你看我的牙是不是很白,这是假牙,以前牙很黄,都掉了。”一位老人这样说道。 除了60岁以上的老人普遍表示经常腿疼、手疼外,一部分四五十岁,正值壮年的村民,也逐渐出现类似症状。“外出打工的人都是二三十岁,年纪再大点,出去就干不动力气活了。”村民们说,这让他们觉得摆脱贫困是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在这个闭塞的山村,记者仍能看到希望,而希望就是长满山坡的苹果树、梨树、山楂树等各种果树。“四年前,县里在村外面修了一个牌楼,把这条沟命名为‘花果山庄’,沟里只有胖和尚沟村一个村,当初的意思是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吃农家饭,采摘水果的地方。”这条可能让村民走上致富路的好创意,但如同饮水解困工程一般,不久后便悄无声息了。“山下的村子都通上水泥路,上山的3公里道路还是石头路,就算山上的水果再好吃,上不来车,也卖不出去。”村民们告诉记者,为了喝上安全水、走上平坦道路,他们也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一切依旧是老样子。 水务部门:将到实地查看 7月23日上午11时多,记者来到了承德县水务局。据农水股翟礼刚股长介绍,自己刚到农水股不久,对于10余年前的工程情况并不了解。“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施工后,要组织验收,合格后交由村集体管理。”翟礼刚表示,村民们一次都没吃过饮水解困工程的水,有点不太可能。“现在出现这些问题,可能是因为村里维护不及时,或者是水位下降等原因,造成没水吃的情况。” 翟礼刚告诉记者,他会将胖和尚沟村的情况及时向水务局领导反映,最近会抽出时间到实地去看看,找出造成饮水设施闲置的原因。 据翟礼刚介绍,当地到2006年已经基本解决了人饮用氟超标水的问题。不过,胖和尚沟村的情况提醒我们,饮水解困设施建成后,水务部门如果不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单纯依靠村民们去维护,难保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又未能及时解决,人饮用不安全用水的情况就会再次出现。 图一:饮水设施建成10多年,“罢工”10多年。 图二:氟超标井水仍是村民唯一的水源。 图三:长时间饮用氟超标水,一位老人膝关节出现肿胀。(记者陈宝云文/图) |
关键词:饮水解困,罢工,闲置,承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