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高效为何偏等领导视察?
哈尔滨某局的办事大厅近来被媒体曝光:平常只开4个窗口,当领导来检查时,13个窗口全部开启并高效运行,只在15分钟内就将办事群众的事情办理完毕。 可以看出,领导视察就像一只碰巧出现的无形大手,揭开了一些地方行政事务乃至更广意义上的公共服务不为人知的“盖头”。人们常说一些地方政府的门难进、脸难看,办事效率低下,其实也分时候,至少在领导眼皮底下会少见这样。如今看来,积压一个多小时的行政事务,相关部门15分钟就能搞定,足以说明不少地方的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并不完全属实。办事人员的业务能力没有问题,办事效率也存在爆发式的极大潜力。 令人难理解的是,为民服务的高效率却偏偏要等领导视察。领导不来,服务窗口就常年关闭;领导一来,窗口就纷纷开启;领导不来,群众得为办点小事白白等上半天甚至一整天;有领导视察了,就可以很正常地把平时一上午的事情用20来分钟办妥。人们不能不感叹:去政府部门办点事,难道还得去碰“领导视察”的运气? 领导是否视察体现出来的办事效率差异,折射出公职人员“唯上不唯下”的一大积习。办事不是根据群众需要,却只想着不让领导抓住现形;只要能让领导满意,服务的态度、办事的实效等其实都可以创造出来。至于群众的需要,尤其是希望早点办成事情的焦急,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显得无足轻重,岂不是咄咄怪事。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社会上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愿望更加强烈,尤其是希望提高行政效率,使之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节奏、与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相协调。而为践行执政为民、服务为民的理念,提高行政效率,不少地方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和切实办法。但效率提高之慢、作风转变之难,却久久难以填平社会期望的鸿沟。 人们看到,近些年来,恢宏气派的办事大厅在各地渐次耸立。一些地方甚至整合部门的对外窗口,形成行政事务办理的“一条龙”服务,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群众,减少了群众在不同部门间奔走的舟车劳顿之苦。但是,群众仍然感觉一些部门效率低下,门虽不难进了,但“脸难看”仍然存在。办事人员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尽管可能说不上故意刁难,处处宣称“公事公办”,但仍对群众缺乏耐心,为一点小事让群众不断做“往返跑”直到“跑断腿”,并不少见。 种种怪象背后,最为根本的,还是源于对群众责任感的缺失。本来,权力由谁赋予就该为谁服务,这是简单不过的逻辑。但是,只要领导在,就极力表现;领导不在,就我行我素。只要领导没抓住,自然也就无法怪罪,该怎样还怎样,转变部门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就成为一个又一个口号,演化为一波又一波的运动。 其实,领导固然重要,但并不完全可靠。人治的缺陷,早就被证明。要提高行政效能,还是应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对行政事务的办理期限、办理程序等进一步细化规定,通过一体化的平台实现监督管理,强化事务办理的期限预警与违期责任追究,才能发挥出制度的倒逼作用。 |
关键词:办事大厅,窗口,领导视察,哈尔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