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回扣”文化也是医改的重点
备受关注的葛兰素史克(中国)案又有新进展。随着公司四大高管的落网,GSK中国行贿的内幕也越揭越深。根据媒体报道,该公司的大客户团队,专门通过会议等形式,向全国数百家医院的主管副院长、药剂科主任大肆行贿。长沙警方还证实,在被工商部门查处时,GSK中国进行危机公关,北京朝阳工商分局一名科长涉嫌受贿被调查。 其实,与此案被调查几乎同时进行的是,发改委正在审查60家国内外制药业者的药品价格及生产成本、产品定价。由此释放的信息是,政府极可能要利用这一丑闻的重要契机,开始纠正药品收支和药物价格问题,降低药价。 因为GSK中国公司等外资药企在华行贿所花的费用,最终会转嫁到药价上来,由消费者为其行贿行为买单。这点毋庸置疑,但凡有过就医经验的人都清楚,医生在给病人开药的时候,常常极力推荐一些“进口药”,价格可能要比同类国产药贵2到3倍。于是,外资药企利用中国国内药企诚信制度缺失、医院药物定价缺漏等现状,通过对医院、医生以及行业监管者行贿以及“回扣”提成,来推销他们的产品,这便推高了整个医药行业的费用,使得患者对居高的药物价格不堪重负,常常抱怨。 而这种药物领域的“回扣”文化,并非在华外资药企的独家行为。此前,6家中国上市药企2012年的年度报告中披露,企业支付了巨额“销售费用”,其中包括差旅费用和用于销售会议、“企业发展”营销以及“其他开支”的费用。无独有偶,《第一财经日报》的一则报道直接佐证了药物领域的高额“回扣”。该报道称,心脏支架出厂价为3000元,而到医院所卖的价格为2.7万,回扣高达45%。 高额回扣助推的高昂药费,已经成了中国医疗体系积重难返的一个顽疾。此前也有一系列的动作来进行管制,如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其中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要严格执行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的规定。”但问题是,一系列“药改”的重心,放在了药品流通环节,这只能强化医院对药品销售的价格管制,很难建立起一个正常的药品销售市场。 以此前“卖药只能赚15%”的规定为例,医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自然会把中标价格抬高。这个过程中,出厂价到中标价之间的悬殊差价,医药公司会把其中很大一部分给医院和相关职能部门,所谓的“返费”,也就是“回扣”。只是GSK中国公司等外资药企比较聪明一点,以会议、旅游、培训等方式进行了兑现。 实际上,药物领域出现回扣,药物价格虚高不下的最大问题,在于公立医院这个销售终端,但在此销售终端呈现的并非只是药物流通环节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公立医院药品销售的价格管制,政府对医疗机构实施的一整套游戏规则,其中进行的低价格管制,扭曲了其中医生的行为。最直观的表现是,过去医生靠治病为生,现在医生靠卖药为生。 明白了药物领域回扣腐败的根源,我们回头再来看政府借GSK中国公司等外资药企在华行贿丑闻来降低药价,最终肯定会对打击医药腐败和降低药价,有一定的效果,但显然不是根治药物领域“回扣”文化的根本途径。一个最客观的现实是物价部门和招标部门不可能把几万种药价价格完全把握准确。 所以,解决药价虚高问题,需要打击医药腐败,但更需要制度层面来解决。其一,加快推进医药分家,真正落实“收支两条线”,实现在医院内部彻底切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药品营销的利益关系。 其二,从药物价格管制入手。这点,医改专家顾昕曾提到过这样一个办法,实施打包付费,不一条一条数明细,只谈最后的费用。这种付费方式改了之后,有没有中标价就无所谓了,是不是加价15%也无关紧要了,反正最后的钱就这么多。通过支付方式改革,让行政定价体系无疾而终。 |
关键词:回扣,医改,药物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