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导游说”只是一个开端
“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这段文字,出自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叫作《园丁与导游》,在教师节当天被一位班主任教师作为特殊的“礼物”,放到了微博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11日《新快报》) 作为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教师园丁说”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辛勤劳动、无私奉献,通常是“教师园丁说”的修饰性前缀,却没有想到,教师这样的角色定位,也可能会给学生们带来负面影响。一名小学生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提出“教师导游说”,难能可贵;一位班主任老师,能够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同样值得尊敬。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如此概括教师的功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选拔性、竞争性的教育机制下,教师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遭遇了异化。在“填鸭教学”模式下,教师们通常会告诉学生们是非对错,却很少包容学生们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也很少鼓励孩子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理想的教育图景里,教师和学生权利平等、地位平等,拥有公平的话语权。可是,现实的情况却是教师成了教练和裁判员,学生成了运动员。为了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成绩,教师们习惯用简单生硬、整齐划一的方法来规训学生。一场接一场的考试,一次又一次的课堂提问,将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扼杀在摇篮里。 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依然有不少地方只重视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由此观之,“教师园丁说”这个天然比喻,强调了教师的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导游说”则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吸纳知识。 倾听孩子们“沉没的声音”,尊重学生们的利益诉求,“教师导游说”只是一个开端。虽然教育理念的更新非朝夕之功,教师角色的转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尊重学生主体性、加强引导减少“灌输”却是大势所趋。这一切,固然需要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也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实践。 -杨朝清
|
关键词:教师,导游,园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