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撑竹筏上学”或是想像出的悲情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12 11:1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同情和悲悯是可贵的美德,可如果能够突破隔膜而俯身进入那个陌生世界去将心比心,不只是怜悯,而是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思考,那是更大的善。

  “广西藤县小学生撑竹筏上学”的报道,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小学生用稚嫩的小手撑着竹筏去上学的照片,让很多人感慨山区孩子上学路的艰难,并把矛头指向了当地政府部门,为什么置孩子于险境中?为什么不能保障孩子的上学安全?舆论压力下,当地官方已叫停了“撑竹筏上学”,设立了临时教学点,就近解决孩子上学难问题。

  问题貌似通过“设立临时教学点”得到了解决,可这样的教学点毕竟是“临时”的,舆论降温后,孩子仍面临求学难的困境。官方也许觉得“撑竹筏上学”会影响地方形象,孩子出事后会带来麻烦,所以叫停“撑竹筏上学”,可以后孩子怎么去到对岸上学呢?原先撑竹筏只要走几百米,而在岸上绕着走得走4公里,一天两个来回就是16公里。

  官方叫停“撑竹筏上学”,看似顺应了舆论,其实是一种多输的结局。虽然媒体出于好心报道了“撑竹筏上学”,可官方对此并无根治之策。贫困地区买不起校车修不起桥,只能简单地叫停。可这只是无奈的锯箭疗法,临时教学点撤去后,家长和孩子不得不走更远的路,而且,山路不一定就比水路安全。

  出现这种尴尬的结果,除了地方政府偷懒卸责之外,也与城乡两个世界的隔膜有很大关系。对贫困山区缺乏了解的城市人,还有习惯生活在城市、看问题习惯带着城市生活经验、掌握着话语权的媒体人,放大了“撑竹筏上学”的悲情。

  “撑竹筏上学”的悲情很大程度上是外人想像出来的,生活在其中的大人小孩并没有觉得悲情。了解了这个村庄就知道,“撑竹筏上学”在当地已经传承40年了,因为上学陆路太远,而水路很近。村民说,生活在库区的山村孩子,从小就会游泳,这也是村民放心让孩子撑竹排的主要原因,“不会游泳的就不给去学校”。

  这是生活在城市的人无法理解的生活经验,这就是两种生活的隔膜。没有山区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无法理解“撑竹筏上学”这样的底层求学状态,很容易按自己的经验进行悲情想像,而缺乏贴近现实逻辑的务实思考。

  “叫停撑竹筏上学”对孩子们也许是更坏的结果。同情和悲悯是可贵的美德,可如果能够突破隔膜而俯身进入那个陌生世界去将心比心,不只是怜悯,而是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思考,那是更大的善。 -曹林

关键词:竹筏,上学,广西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