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雾霾天却越来越多 湿法脱硫方式助长雾霾?
目前河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可谓空前,为何雾霾天却越来越多?一位专业人士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河北重点污染企业减排最常采用的湿法脱硫装置就像一个PM2.5发生器——— 核心提示 湿法脱硫是目前企业应用最广泛的脱硫方式,前几天,有网友在燕赵都市网燕阵论坛上引用一则网帖的说法,认为湿法脱硫装置在削减了大量二氧化硫的同时,又会产生大量形成雾霾天气的PM2.5因子,从而助长了雾霾的发生。7日,记者辗转找到这一说法的源头:一位设计安装过几十座湿法脱硫装置的高级工程师。他认为,在河北境内占据主流的湿法脱硫方式,尽管脱硫效果比较稳定,但也像是一个个PM2.5发生器和大型空气加湿器,对雾霾的加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对此做出监测和研究,对其利弊得失做出科学论证,并找出一条兴利除弊、降硫驱霾的最佳途径。 缘起 网友发帖称湿法脱硫装置就像是“PM2.5发生器” 这两天,省会天空呈现出难得的蓝色,然而,站在高处远望,蓝色的背景中仍可见一层若隐若现的灰色,而且随着傍晚的来临灰霾正明显加重。“石家庄的蓝天现在是太稀有了。”昨日,市民刘女士望着蓝天发出这样的感慨,经常是出现一个“湛蓝色”的天之后,维持不了两天,这抹蓝色就会被灰色替代。 “为何不断加大了治理,出现雾霾的几率却越来越高,污染指数甚至屡屡爆表?”对此,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感概。10月30日,网友庄窠儿就在燕赵都市网燕阵论坛上引用一则网帖称:“每一个湿法脱硫装置就是一个PM2.5发生器,是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帖子中提到,目前,河北省境内的电厂、钢厂、玻璃窑炉等几乎全部采用湿法脱硫装置。而所有湿法脱硫技术(石灰石—石膏法、氨法、镁法、双碱法等)的关键核心设备———脱硫塔均采用了大量的雾化喷嘴进行喷淋,以提高脱硫吸收浆液的比表面积,增加汽液反应的几率,达到提高脱硫效率的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与脱硫剂反应的SO2(二氧化硫)、NOX(氮氧化合物)与水雾滴结合形成(亚)硫酸或(亚)硝酸脱硫,与脱硫剂反应的、没有被吸收塔内除雾装置捕捉到的(亚)硫酸盐、或(亚)硝酸盐与未被除尘设备收集的粉尘在吸收塔中轻易地结合,形成了PM2.5的核,同时大量的水蒸气也通过烟囱排放进入了大气,为PM2.5的快速形成创造了条件。“大量的SO2和NOX在吸收塔中与水雾结合形成(亚)硫酸或(亚)硫酸盐、(亚)硝酸或(亚)硝酸盐雾滴的混合体,以及大量的水蒸气,通过不低于80米的烟囱排放进入了大气。这些混合体悬浮在大气中,烟囱越多、湿法脱硫装置越多,进入大气的可形成PM2.5的元素越多。加上由于太行山脉这个固有的屏障,河北地区静风天气多,空气流动少,污染容易累积……”帖子中这样解释了为何河北是雾霾重灾区。 探究 网帖原创者认为湿法脱硫产生大量雾滴助推雾霾 7日,记者辗转找到了“湿法脱硫助霾”文章的原创者——河北一家环保公司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环保设备技术研究,也设计安装过几十套湿法脱硫装置。 他分析说,雾霾的形成主要有内核、水和特定的气象条件等因素。水是形成雾霾气象的又一关键要素。对华北大气中人为形成的水雾滴贡献最大的是目前的湿法脱硫装置和电厂的循环冷却水塔。“湿法脱硫对除硫的效果的确很好。”他说,目前很多企业采用的都是石灰石—石膏脱硫法,原理是让带有石灰石的碱性水与气态的硫分子结合,变成液态并与碱性物质结合固化。湿法脱硫的脱硫率一般都能达到80%以上。但在实际操作中,石灰石的水溶解性很低,这就需要大量的水来溶解石灰石,为了提高脱硫吸收浆液的比表面积,增加汽液反应的几率,达到提高脱硫效率的目的,在国内的脱硫设备中,湿法脱硫技术的关键核心设备——脱硫塔均采用了大量的雾化喷嘴进行喷淋。“雾化喷淋就是让这些碱性水变成雾状,这也就会形成大量极细微的雾滴。”他说,加上湿法脱硫是将烟气温度由130℃用水降低至60℃排放,这样,就会有大量的水蒸气雾滴通过烟囱排放进入大气中。“一台30万千瓦的燃煤机组,湿法脱硫每小时要耗费大概30—40吨的水,其中大部分都变成了雾状的水汽,这样仅一台机组一天排放的水雾滴就有几百近千吨。加之如果脱硫剂的投放剂量和除尘能力不足,排放的污染因子会成倍增多,这就为PM2.5的快速形成创造了条件。” 他分析,因为排放的烟尘中增加了很多水雾,这就使得烟尘的比重增加,更加不容易被风吹散。 建议 必须尽快启动湿法脱硫对PM2.5影响研究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坦言,对于“湿法脱硫会助长雾霾”的说法,只是他基于他的工作经验来进行推断的,并没有进行严密的论证研究。但他表示,湿法脱硫雾滴会造成多少PM2.5的增加,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他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对湿法脱硫与其他方式脱硫之后的烟塔排放的烟气中的PM2.5进行监测对比,从而得出科学结论,找到治理的最佳答案。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河北是煤炭大省。”他说,2012年,北京燃煤总量约2500万吨,天津约5000万吨;河北燃煤总量2.8亿吨,在京津冀地区占比高达80%。而且,河北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比较集中,能源消费量居全国第二位;以煤烟型、颗粒物为特征的大气污染较重,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二。“燃煤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排放。”他说,这些物质都是成为PM2.5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所以燃煤之后的烟尘必须要经过脱硫、脱硝处理。但在湿法脱硫过程中又会生成雾霾因子之一的大量雾滴。微小的可溶性固体、可溶性气体是形成PM2.5的首要因素。而如果有大量雾滴与之结合,就会形成灰霾。 同时,他认为,另一方面,由于燃煤电厂的排放高度较高,相对来说,在空中的传播距离也较远,加之排放出来的污染物中,既有细颗粒物,也有二次颗粒物的前体物,即硫酸盐、硝酸盐,以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加剧了区域性污染的产生。 观点 不是所有PM2.5颗粒物都有害 这位业内人士也就当前PM2.5的监测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环保部门监测PM2.5的方法是用粒径来监测,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污染的水平。“因为并不是所有PM2.5的颗粒物都是有害的,而PM2.5的数值翻倍,或许并不意味着污染加倍。”他说。 他说,目前,PM2.5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采用主要是双通道振荡天平法和β射线法两种监测方法,双通道振荡天平法就是让空气通过不同尺寸的切割头自动“筛选”出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然后经过振荡分析仪器,根据它的重量和流量,自动测算出它的实时浓度。“细颗粒物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但也有无害的,比如水雾滴。”他认为,监测数据中包含了部分无害的颗粒,也会使得数据偏高,不能真实反映对人体危害和污染情况。污染爆表的情况大多出现在雾霾天,从数据上表现的往往是PM2.5指数的陡然升高,他觉得其中不仅反映了污染物的聚集,更有细微雾滴的“贡献”。 他甚至做出更大胆的假设:“如果现在河北将采用湿法脱硫空塔喷淋技术的脱硫装置全部关停,不运行,不脱硫,雾霾天气将远离河北!”——当然这也只能是假设,因为停止脱硫的危害恐怕会更大。为此,他认真地表示,“我愿意抛出我的一家之言,为雾霾的治理出一把力。要想驱散雾霾,节能减排肯定是第一位的,与此同时,也应该在减排方式上多做些调研。希望国家环保部门组织专家研究现有湿法脱硫技术的利弊得失,采用切实可行的大气治理技术,避免陷入空气越治理越差、雾霾越治理越重的怪圈。” |
关键词:湿法脱硫,雾霾,治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