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从院士“退休难”看改革的阻力何在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19 08:1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当前备受关注的院士制度存在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这一改革是有鲜明指向的。在现实中,院士的遴选和管理,存在与利益挂钩和非学术因素干扰等问题,院士被举报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的个案也时有发生。让院士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建立院士退出机制,舆论和知识界呼吁已久,也符合国际惯例。

  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院士是没有退出机制的,甚至院士年纪大了想退休都很难。年满80岁的沈国舫院士,因身体原因向工作了一辈子的中国林业大学表达了退休的意思,结果学校领导坚决不放,“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中国青年报》11月18日)

  院士想退却退不了,不仅不符合科研规律,也是对个人自由选择权和休息权的不尊重。而一些单位不愿意让院士退休,更多不是出于珍惜人才或科研需要考虑,而是需要院士撑门面、拿项目。这跟很多地方不惜重金招揽院士、一些院士身兼数职甚至数十职,都是一个道理。

  院士头衔本来是一个学术荣誉,评价标准只能有一个,就是学术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院士头衔附加的非学术因素越来越多,不仅可以给一些院士带来丰厚收入和待遇,还成为部门的政绩、获取科研经费的砝码。又加上缺乏学术监督和调查机制,最重要的学术评价反而被边缘化,院士评选拼关系、拼单位现象突出。因为没有退出机制,院士成了“铁饭碗”,评上院士,对个人和单位来说,都是“一本万利”的事。一些地方为招揽院士开出天价,以及所谓的“副省级”待遇,都加重了院士的利益化色彩。

  院士要回归荣誉性和学术性,院士评选不应被非学术性因素绑架,对此是有基本共识的,因此,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建立退出机制,应该没有多少人会有异议。但真要改起来,阻力立即就来了,这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的羁绊。并不是所有院士,都自愿放弃终身荣誉和优厚待遇。哪怕学术创新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主动让贤。更重要的是,即便有人想退,那些拿院士当重要资源的单位也不愿意放。因此,让院士评选更加公正透明,让院士能进能退,关键要剥离附着在院士头衔上的重重利益。

  从院士制度改革的愿景与现实,可以看出改革落实之难和主要阻力所在。

  在中央决定中明确提出院士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是对社会普遍关注问题的积极回应。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决定》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问题导向,对几乎所有社会关注的问题都有回应,提出的改革方向和举措很有分量,也吸收了学界业界的主流意见,这令人振奋。但是,从改革重在落实,从整体部署变成改革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涉及的问题,很多存在已久,也并不缺乏共识,但一旦改到自己头上,涉及切身利益,往往就改不动了。

    因此,改革改到“深水区”,必须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院士制度改革如此,其他各方面的改革也是如此。(特约评论员丁永勋)

关键词:改革,院士,退休难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