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社会法制

八旬贫困老夫妇渴盼米面衣服过冬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19 06:2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本报第十届爱心捐助进社区活动之记者走山区第四站来到了井陉县张家刊村。这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石头是这里的主宰:山、房屋、道路……全村45户人家世代居住在山腰上,冬季吃水都要依靠水窖,全村只有两户有太阳能热水器,以至于年长的村民都没有洗澡的习惯。全村百余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三分之一,而在这些老人中,有些生活特别困难。

  只有两台太阳能热水器的山村

  沿着王峪沟一路走来,张家刊村和周围其他几个山村都在山沟边修建,房子所用的原料就地取材,老辈人在深山中用锤和凿打出了一块块方石,从地基到房顶,砌成了窑洞的模样,外面的石缝勾上山里自产的白灰,历经岁月屹立不倒。

  村党支部书记王素军告诉记者,他们所在的这片山中最缺的是水,全村上下45户,只有两户有太阳能热水器,家家户户都用水窖存水。去年,县里水利部门拨款打了眼400多米的深井,从井里抽出的水输送到了家家户户,张家刊村这才告别了靠水窖吃水的历史。但因为冬天气温降至零下,水管都会结冰,井水在这一季便不能使用,村民仍得用原始的水窖。

  水的短缺影响了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王素军说,因为缺水,村民几乎没有洗澡的习惯,只有在夏天雨水充足的时候,才会打几桶水放到盆里冲一冲。“冬天吃水刚刚能保障,洗澡就成奢望了。”王素军说。

  缺水的另一个影响就是种地,张家刊村人均耕地面积在一亩左右,这些地多种玉米、豆子和谷类,都是抗旱的农作物。村民的收入基本依赖于卖粮食,而粮食的收成好坏完全要看老天爷的“脸色”。“雨水多,庄稼长势就好,就能多打点粮食,要是碰上旱年,那就只好吃存粮了。”

  穷山沟留不住年轻人

  根据统计,张家刊村的人口是120人,王素军告诉记者,这是指户口在村里的人口数字,实际常住在村中的人更少,“只有六七十口人。”王素军说,这其中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剩下的不是妇女就是孩子。“我今年50来岁,是常住在村里的最年轻的了。”

  沿着落叶堆积的石头路,记者在村中看到了不少破旧的屋子,门已上锁,院子里堆满了落叶,杂草丛生。王素军告诉记者,那都是搬走的人家,家里已经十几年无人居住。“那一户家里最后剩下俩老人,前几年也去世了。”

  张家刊实际上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各自然村间有一段距离,王素军指着中间的村说,那里原来有几十户人家,现在就剩下两户,基本上都搬空了。

  人一旦搬走,房子就没了生气,这些“空巢”就像一个个黑洞,蚕食着村民世代居住的村庄。在王素军看来,贫穷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村里要交通没交通,要资源没资源,小伙子连媳妇都娶不上,只好到外地谋生路去了。”在路边的玉米地里,有一堆堆秸秆焚烧后的灰烬,王素军解释,村民没钱买化肥,只好用灰当肥料。

  八旬夫妇捡柴过冬

  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对步入晚年的老人来说,儿女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柱,更是孤单时精神上的抚慰。王二贵夫妇今年都已经80多岁,操劳了大半辈子,却未曾想儿子在年初因癌症去世,两位老人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悲痛,事情过去半年多,两位老人一提起儿子,仍不免老泪纵横。老两口还有个女儿,近期出了车祸正在治疗。没有了儿子照顾,生活仍要继续,但两位老人腿脚不灵便,已经不能下地干活,靠王素军帮助,今年的玉米才收了,又借用乡亲的三轮车拉回了家。但别人的帮助毕竟不能都照顾到,80多岁的王二贵还得自己背着筐去捡柴,做饭、取暖都离不开这些柴火。王二贵家住的是村中典型的石头窑洞,房顶垫了土,每年都需要夯实一遍,屋顶才不至于漏雨,而今年由于无人护理,屋顶已经有了好几片水渍。另外,由于屋子是由石头砌成的,夏天虽然凉爽,但冬天却并不保暖,刚进入十月份,王二贵就要开始烧炕,趁热乎睡觉,但是温度持续不了多久,就会被空旷的房屋吸走。揭开炕边的锅,记者看到了两位老人的午饭:清水煮北瓜。“让你们笑话了,现在我们家只有

  这个。”老人辛酸地说,现在家中已经没了米,只好靠北瓜度日。因为行动不便,老人上午就把午饭煮了出来,中午只需要热一下就可以。北瓜在村中随处可见,许多人家把北瓜当成过冬的主要蔬菜,刚摘下的北瓜存放不了太长时间,需要切成片晾干,才能过冬。而这项看似简单的事,对两位老人来说都已经不太容易。

  老人渴盼儿女探望

  跟王二贵夫妇相似,68岁的赵巧英在儿子去世后也开始一个人居住。丈夫在多年前去世,还有两个女儿,都已经嫁到外村,差不多每个月都来看她一次,这是老人最为期盼的事。农忙过后,赵巧英基本上没活可干,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子里养了几只鸡,每天都能下4、5个蛋。剩下的时间就盼着闺女能来看望自己,如果能带上外孙就更好了。

  住在村南头的刘玉夫妇都已年过七旬,如今成了附近的“独户”,周围的邻居都一一搬走,这多少让老两口有些寂寞,惟一陪在身边的儿子有些神志不清,需要他们照顾,不过能有子女陪伴,刘玉也已经知足。10月30日,刘玉老两口十分高兴,因为其他的儿女和亲戚都来到家中,给老两口解闷,一家人煮了萝卜馅的饺子,围成一桌,老两口迎来了一年中少有的热闹场景。高兴之余,刘玉仍忍不住叹息,他告诉记者,因为大儿子精神有问题,二小子耳聋十分严重,而他自己腿脚也不好,需要常年吃药。家中除了几亩地的玉米外,也没有其他收入。“闺女离家特别远,再回来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刘玉老人说。(记者 梁晓波 孟宇光)  

 

关键词:老人,爱心,捐助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曹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