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张家口>>张家口

赤城县雕鹗镇:绿利双赢穷山村渐成花果山庄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27 09:54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金秋十月,置身雕鹗镇屯军堡村东南侧山顶的观光台,只见山村层林尽染,秋韵正浓。“要是提前一个月来,满山坡的苹果树上,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像一串串小灯笼,更好看!”屯军堡村党支部书记朱宝清说。

  赤城县毗邻北京,是北京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素有“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之说。为防风固沙,给首都送去清风绿水,从2002年开始,屯军堡村与全县330多个村子一起,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共退耕23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8.5%。

  国家要“绿”,农民要“利”。由于退耕还林补贴偏低,加上退耕后栽的树种不对路,经济效益不高,当地农民依然不能摆脱贫困的窘境。该县林业局产业办公室主任韩晓华介绍,全县退耕还林近25万亩,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仅有20%。山绿了,可群众没富起来。如何实现“绿利双赢”,成为摆在赤城县决策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义不容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改变落后面貌,同样责无旁贷。”赤城县县长杨千河说,今年以来,该县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由单纯的生态造林,转变为山上营造生态林、山下发展经济林、林下间作中药材,努力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兴林富民之路。

  只有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才能让荒山变绿山,让绿山变金山。为此,赤城县采取“科研院校+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开发模式,聘请省林科院编制生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并在示范区建设科研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专业合作社。屯军堡村率先建起了2000亩优质果品产业园区。

  今年6月,屯军堡村6户村民各出资10万元联合成立了红喜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负责中药材的种植、管理和销售。三年后,药材收获有了效益,合作社与农户四六分成。同时,村民可以在合作社务工,赚取劳务费。在省林科院和县林业局的帮助下,屯军堡村500亩山杏树嫁接了经济效益好的大杏扁,对树龄老化的500亩“金红”苹果树进行了更换、补植,并建起了50亩林药间作科研示范基地。这样,入社农户可以根据所占股份和劳务,赚取“股金+薪金”双重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屯军堡村的带动下,张四沟、大仓等11个村都采取同样的模式,纷纷成立了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栽植特色果品5000亩,嫁接杏扁1万亩,采取林药间作模式种植中药材5000亩,优质果品示范区面积已经达到万亩规模。”雕鹗镇镇长明晓东说,雕鹗镇有两家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销路没问题,规模种植潜力很大。

  对于贫瘠干旱的山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发展林果产业的“拦路虎”。屯军堡村委会主任尹昌把记者领到了园区内的一个水窖前,“这是今年镇里为我们建的集雨水窖,一个能收集雨水20到30立方米,浇15到20亩地。建设成本也不高,一万元建一个,能用20年呢。”明晓东告诉我们,镇里采取打井和建水窖“两条腿走路”来解决水的问题。今年夏天,县里在园区打了一眼机井,并在山顶建了储水池;同时,镇里出资10万元,在园区建设了10个示范性集雨水窖。“明年我们打算在全镇条件较好的坡梁地,大面积推广这种集雨水窖。”明晓东说,“有了水,一个个小山村就变成花果山庄啦!”

关键词:赤城县,穷山村,花果山庄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赵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