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行已让车道 治霾如何提速
石家庄正在经历着入冬以来最长的雾霾污染天气,“限行”之策终于无可避免地降临了。从12月21日起,重污染天气二级预警中石家庄有关车辆开始限行。不仅石家庄开始限行,邯郸邢台也开始实施机动车限行政策。 虽然在意料之中,但是当限行的“靴子”真正落地,还是激起了不小的舆论震荡。以石家庄限行为例,20日晚上发布的限行通知无疑是一场“突袭”,打得市民措手不及。当限行已成为多个城市治霾的惯用之举时,私家车主无论有多大怨言,最后也只能“被动接受”。 在限行这道题上,不要总去责怪公众没有环保意识、责怪公众没有与政府部门同心同德抗击雾霾的情操。纵览那些质疑限行的声音,他们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无非是,限行对于治霾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石家庄限行三天后,空气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当然,以三天为期限来观察限行效果并不科学。目前可以取得基本共识的是,中国大多数城市不同于伦敦东京,机动车尾气并不是形成雾霾的关键因素,所以,限行压根不是治霾的根本之举。而限行,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生活。况且,当限行成为多个城市的习惯性治霾之举后,它很容易被其他城市简单复制。因为在所有的治霾措施中,“限行”是最容易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公众现在都已让渡了自己的权利,参与到和政府一起治霾的洪流中。虽然说治理雾霾,政府和民众是共同体,但政府的责任不可回避。事实上,河北大地上雾霾驱之不散,以行业来看,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工业排放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低端过剩产能,才是造就雾霾的“大老虎”。在治理雾霾方面,对工业生产有着主导和监管职责的政府理应承担起最主要的责任。 在这方面,政府在积极行动。11月24日唐山市的7座炼钢高炉,约280万吨产能,在阵阵爆破声中被拆除,“河北引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第一炸”———部分媒体曾这样评述。连同邯郸、承德等地,当天河北共集中拆除了8家钢铁企业的10座高炉、16座转炉,涉及炼钢能力超过1000万吨。“标志性”的治霾行动展开后,各地在调整产业结构压减重点行业的过剩产能方面,也开始了行动。 比如石家庄市平山县决定,今冬明春该县将拆除19家水泥矿粉企业,水泥企业将全部退出平山县经济舞台。雾霾压力面前,传统过剩产业必须向绿色转型,我们已经无路可退。转型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更需要改革创新的智慧。而这一切的努力,均是为了化解雾霾压力,推动河北绿色崛起。 归根到底,治霾考验的是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其中一定需要公民的参与和社会的协作。机动车限行算是社会协作的一部分,只不过这部分“协作努力”可能取得的效果,不值得乐观。限行之后,石家庄市环保局也开始严控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并对重点企业进行了驻厂巡查。从环保局的统计数据来看,出动执法人员的人次和监督检查的力度不可谓不大。遗憾的是,这两天雾霾并没有减弱。原因何在?有关部门还是应该拿出清晰的答案回应公众。产业结构调整、绿色转型是个长期过程,民众可以等;但在重度污染天气里,政府部门的管理不能仅仅盯着汽车尾气,单靠民众个体“绿色生活”,还远远驱不走阴沉沉的雾霾。 限行已让车道,治霾如何提速?河北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既面临加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难度不言而喻。我们期待,早日看到一个山清水秀的河北。(评论员陈方) |
关键词:限行,雾霾,治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