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农民进城买房现两极分化 老人多愿固守
很小的时候,老师讲起未来的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电灯电话的日子早就实现,但是如何上楼,上楼后的地怎么办,一直未在心头释然。今年春节,我在邢台威县农村老家过年,是否在县城买楼,成了年节里走亲访友饭桌上热议的话题。几年前,很多农民不愿意上楼,于是有的地方出现了农民被动上楼的现象,但是记者在今年春节走亲访友中发现,很多村民已经购买了楼房,还有不少的年轻人都有购房的想法,但是对老年人来说,还愿意固守在自己的平房大院。农村面貌改善的提升,也让留守在村里的人们感觉到了家园的美好。 一、上楼为啥? 案例一:年轻人县城买楼:为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环境 阿豪和记者不但是同乡还是同龄,在十年前就在北京打工,两个孩子都放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虽然换过几次工作,但是每个月的收入能保持在三、四千元。今年春节,阿豪因为爱人所在的单位要值班也是他多年来第一次在外地过春节。“这些年两个人打工,花一个人的收入,能剩一个人的收入,总的算下来,比在家种地强。”阿豪说,或许十多年的打工生活,已经让他渐渐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回家后还真不知道干什么。 在电话里阿豪说,去年在县城买的房子今年五一就可以交工了,正好是孩子上学的年龄。听到阿豪在县城买了房子,先是一阵惊讶,随后就感到了释然,买房子的事早就听他说过,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据阿豪说,他买的房子在威县县城北部,周围有一家大型超市,还有一所小学,当时选择在这主要是因为上学方便,步行距离小学就5分钟的路程,总的房款下来大概30多万,除了自己的积蓄,他还贷了一部分款。 “每个月还不到两千块钱,就目前的工资来说没什么太大的压力,而且这个地方离医院也近,将来父母老了也可以接过来,看病也方便。”阿豪说,上楼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和家人的生活更便利,虽然农村是自己的根,但是农村生活的不方便和教育的差异,让他宁肯成为“房奴”也觉得心甘。 案例二:中年人由村里迁到楼里:上楼生活更方便、干净 在记者回村的第一天,一进村口是发现有一家开发商把广告已经打到了村口,“***项目该村距离半个小时的车程”,随后,记者拨打了咨询电话,一位销售人员说目前项目还没有开盘,但是咨询的人不少,来自农村的咨询电话占将近一半。如果说,像阿豪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在县城买房是为了孩子上学,那么像一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在县城买房在代表了现在农村人上楼的思想正在发生转变。 邻居家一个叔叔多年做生意,在村里有一处不错的房子,去年又在临西县城购买了一处房子,冬天一家人都是在县城度过的,他的两个孩子均已成家立业,为什么还要搬离老宅呢?叔叔说在县城买房,一是因为目前有这个能力,二是因为住楼房干净,生活方便,尤其是冬天不那么受罪,如今县城的房子也是集中供暖。 “过去在家里取暖都是烧煤,不暖和不说,还容易中煤气,现在最起码不用担心安全,而且方便,想买什么下楼就能买到。”婶婶说,住楼房唯一不满意的地方是因为搬到了新地方,和很多人都不认识,闲下来的时候找人聊天都没有,好在县城距离村子不到二十公里,隔三差五还能回来和老姐妹说说话,但是相比较起来,还是愿意住在城里,如果还是这些老邻居能住在一起,那是最好的事。 二、不愿上楼的老人们 在家里也曾和母亲说起过上楼的事,母亲说上楼好是好,但是还有诸多不方便,先不说周围的人都不认识,就在家里也要轻手轻脚估计楼上楼下的感受,不如自家大院子来的痛快,如果有孩子玩闹也不怕影响周围的人,而且生活习惯也不一样,突然住进楼房恐怕难以适应。在和村里打工回家的年轻人聊天时,很多人都有到县城买房的想法,而老年人更愿意生活在农村里,因为这里的环境他们更熟悉,如果说他们想买楼也是为了孩子们考虑。“现在农村盖房子的成本比买楼也少不了多少,现在男孩找对象难,如果没有楼,女方连面都愿意见。”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在上不上楼徘徊中,年轻人更倾向于楼上生活,而老年人更愿意住在平房大院。记者的老家还有一位老人,几年已经八十岁,孩子们早就在县城买了楼房,但是老人仍然独守在老家,一日三餐都是自己解决,问及为何不愿意跟孩子去城里生活,老人说,有一年曾经住过三个月再也住不下去了,和城里人融入不到一起,没有亲戚没有朋友,现在自己在家里,吃完饭还能出去晒晒太阳,和村里的老年人聊聊天。 老年人不愿意上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难以割舍的土地,一些靠种地为生的人,单凭种地的收入买楼房几乎不太可能,即使住上了楼,上楼带来的各项开支也是一笔大的开销。“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地留给老人种,都上楼了,地谁种?”对于城镇化的建设,很多村民并不十分清楚,思想里认为上了楼就是城镇化,但是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究竟怎样?心里谁也没有底,对他们来说上楼究竟是不是好事,没人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 至于限制土地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如今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鼓励农村进行土地流转,这也是未来的趋势,现在很多县市正在实施,土地流转后农民不但可以得到租金还可以打一份工,整体收入是增加的,没有了农具,不用再晾晒粮食,农民上楼的想法可能还有发生大变化。 三、农民进城生活还需几步路? 曾几何时,农民还是不情不愿地“被上楼”。但最近几年,不少县城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城边矗立起栋栋高楼,而购房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有专家提到,“从‘被上楼’到如今的‘主动上楼’,彰显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思想的转变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向往的是美好的生活,上楼只是城镇化的开始,但是农民进城不但但是转变思想,他们最希望的是日后的生活得到保障,虽然固守着几亩薄田,但是温饱没有问题。“像我们这一代的农民除了种地,什么也不会,只能出卖力气,但是现在年龄大了,也没多少力气。”村里一位60岁的老人说,进城后的生活怎么过,生活的来源在哪里?比如,村里土地怎么办?比如,虽然有了房子,但能否享受到养老、失业等公共服务?这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改革进程。 记者老家所处的农村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周围没有强大的经济产业,生活所迫让更多年轻人涌入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堂弟在北京打工多年,虽然只是一个保安,但是依然愿意走出去。“挣钱不多,租住在十几平米的房子,哪有家里好,但是在本地找不到工作。”堂弟说,漂泊的生活总让自己觉得是城市里的过客。对于进城干啥?有的人很乐观地想:“县城就业机会多,应该比较容易找工作。”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进城农民反映,生活压力很大。“不是不想去工作,是很难找到。”近来,我一直在求职,却屡屡碰壁,一是因为接送孩子上班时间无法保证,二是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家中一位同乡就曾无奈地说了自己的经历。 在交谈中,记者深深感触到城镇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上楼,而是一个综合工程,对于土地的感情年轻人已经淡化了很多,但是对家乡的感情他们没有改变,不管是不是上楼,能生活好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城镇化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就是农民进城成为市民,要提高素质,日子比原来过得更好,而不是起来更多的房子,把更多的人挤到城市。”现任国际金融论坛理事长的戴相龙认为,没有产业不可能有城镇化建设,只有农民离开了农村,融入城镇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才会自然而然,也就是顺势而为。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表示,从历史发展来看,先有市后有城,城市在发展初期都是由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找个地方建空城,没有任何产业,光把人聚集在这里,一时可以,但长远来看没有形成城市本身内在的良性循环。” 四、美丽乡村,就在不远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选择不上楼的人群中,除了就业、上楼生活不方便等因素外,农村整体生活环境的提高,也让更多人开始爱上农村。就在记者所在的村子,2013年被列为帮扶村,经过一年多的变化,街道绿化了,道路通畅了,道路两旁的民居也整齐划一,多个常年外出打工者,回到村里的第一印象是:漂亮了。 在邢台农村,尤其是近两年大规模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也让村庄开始焕发活力,经过整治的村子道路通畅了,街道整齐了,村里村外干净了,家里家外整洁了。农民的思想也在发生转变,不在依靠土地获得温饱,而是让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在威县有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莲藕种植示范区,山区的核桃也挪到了平原,土地流转正在悄悄改变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生活富足会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民上楼的步伐。 2013年末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与此相配套,一系列农村帮扶政府的出台,也让农村重现生机,即使有一部分选择上楼,但乡村依旧是我们的家园。(记者 卢玉辉) |
关键词:新春走基层,威县,进城,买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