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简政放权让市场更有信心
3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再谈“简政放权”。他表示,我们在推进简政放权中,也确实遇到了像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我们还要继续啃“硬骨头”。至于说到什么程度满意,那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总理“继续啃硬骨头”、“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表态,再度释放出给权力设置边界,给市场松绑、放权的强烈信号,这无疑激发了公众对继续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信心。简政放权能带来什么好处?从总理举示的例子可窥一斑:去年以来,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结果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有个统计数字可以表明这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去年新注册企业增长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的确,减少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尽可能给市场主体松绑,尽可能把一些权限还给市场主体,市场的内生活力自然就会被激发。这句话虽然略显夸张,但从事实来看,很多时候,只有当政府坚定去做一名担负监管之责的裁判员,而不是乐于去做运动员或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市场才不会被随意设置的各种壁垒、门槛“绊倒”,企业才可能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更自由、自主、创新。 不得不说的是,尽管简政放权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但放权对一些部门的利益却是相悖的,这也导致在推进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出现了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在全国两会上,有委员就痛陈:“现在简政放权,放的基本是一些不愿意管的,就放下来给你,干货都捏在手里”。而“处长经济”、“科长经济”也成为热点话题。有代表说,一个处长、科长就导致一个项目拖了很长时间或者拖黄了的事,太多了。代表中一位厅级干部也表示:“我有时也会为一些项目请这些有行政审批权的处长们吃饭,送点土特产搞好关系,很无奈。” 代表委员的抱怨,其实也是公众的抱怨。要看到,尽管简政放权推进以来,包括行政审批在内的事项,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备案能行的就不必报批,集中在部委、省厅的审批权少了很多。但改革要真正推进下去,还必须改变一些地方选择性放权的现象,铲除行政部门“小鬼难缠”的土壤,同时也要改变部分权力运行环节过于繁杂、层级过多等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进一步明晰权力边界,下定决心去啃一啃那些拿着权力不放手的“硬骨头”,让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正如总理所说,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是给市场充分松绑,让市场更自由开放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力;“法无授权不可为”,则是给政府限权,是要以法治的力量,通过权力清单等制度,去剥离那些障碍设置、利益藩篱与腐败机会。只有在法治轨道下,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继续简政放权,深化改革,市场才会更有信心。(李妍) |
关键词:简政放权,市场经济,法治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