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很忙 担子很重
随着地铁热潮的兴起,很多城市都有了地铁,一些行动快、起步早的城市甚至有了十几条地铁,比如北京上海,至少从通车里程上看已经远远超出很多国际化大都市了。 地铁越修越多,理应交通越来越顺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委员会主任施仲衡却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地铁越修越多,交通愈加拥堵。比如北京地铁就是个不小的谜团,按理,这么多地铁通了,路上的车子就应该少了,可是我们看,北京仍然牢牢占据着中国“首堵”这一称号。地下也不轻松,每天都是春运,每天被汹涌的人流推着走,每天都在上演着立锥之地的抢夺。 北京仍在不停地修地铁,可似乎怎么修也不够。这里面就有个疑问,那么多人是打哪来的? 这需要我们作出定量的分析,有多少客流是源生性的,有多少客流是因为规划的不合理、从别的地方被逼汇聚而来的?比如原来修一条地铁可以笔直到底,但因为这里要为CBD绕一下,那里要兼顾一下带动经济发展的需求,只好转几个弯才到。而那几个转弯的地方,客流就是无谓的多出来的。四面八方的人都在那一块地方打圈,王府井不堵才怪呢! 当然,地铁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直线交通需求,但显然应该立足于满足多数人的少绕弯子的需求。 地铁在哪个城市发挥的都是骨干交通的作用,可是在很多城市,地铁要承担的功能太多了,要疏解交通,还要带动新城新区建设、带旺某个商业区,还有一些复杂的利益之争。每绕一个弯子都是“血与火”的争斗,有时候,疏解交通和人流的进出这一原始功能反倒弱化了。哪里荒凉地铁往哪钻,为什么?因为可以带动土地升值,政府又能收一笔卖地钱了。 开发、建设,不能说这些诉求不对,地铁毕竟是个耗资巨大的工程,不仅要从当下,还要从长远来看需求,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在迅速发展扩张之中,现在荒凉没准若干年后很繁华,城市总是在不断往外拓展的。但现在繁忙的地方,给它一百年,一般来说也只会越来越繁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市中心区、特别是那些老城区才是最需要地铁的地方。 如何在各种诉求中寻找平衡,找最大公约数是个复杂的工作,是专业化的细活。这是专家的长项。专家其实是最有可能对城市进行理性规划的群体,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利益之争,可以维持比较超然的角色。可很多时候,规划却成了领导桌上的一盘菜,越是空白的地方发挥的余地越大。 领导拍个脑门子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把直线变环线,规划经常改,领导的意见常常变,这不是解决,相反是在制造问题。施仲衡院士的质疑直指包括地铁建设在内的城市建设最大的弊端,行政命令对规划的影响过大。行政领导是决策者又是建设者,既是规划者又是执行人。权力说了算,自然每换一任领导,甚至每一个地方的小利益都有可能对地铁走向路线产生影响。这种随意性还体现在城市功能调整的无序上,修地铁时,每个城区都恨不得在它管辖的地方多修几公里多设几个站,可一谈到城市资源分布的问题,每个城区都恨不得把所有的资源都留在本区内,都把那些优质的资源,学校、医院、大型机构紧紧抓在手里,不肯松手。结果只能是越堵的地方人越多。 拥挤的地铁,背了太多担子,把自己也绕进了拥堵之中,地铁其实也是在为落后的城市决策机制在背书。 |
关键词:地铁,交通,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