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元芳讨薪”可叹 “炒作奇效”可忧

http://www.hebei.com.cn 2013-01-17 17:3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等了五十天,工钱始终没拿到。元芳,你怎么看?”日前,在陕西高陵县维也纳森林小区四号楼前,穿着狄仁杰、元芳戏装服饰的两名农民工一唱一和,旁边还有人拿着破旧的脸盆敲敲打打。(1月16日《华商报》)

  “群众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近些年来,每到年关岁末,“异彩纷呈”的另类讨薪,便会成为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虽然总觉得讨薪创意也有“黔驴技穷”之时,没想到“元芳讨薪”就已粉墨登场了。

  毫无疑问的是,“元芳讨薪”是一种弱势群体与新闻媒体的“合谋炒作”;作为广大受众,或多或少对此已经颇觉“疲劳”。所以,对于类似的另类讨薪,公众可能普遍已是没了“可赞”的兴趣,唯留下周而复始的“可叹”之感。但真正可忧的方面则在于,尽管初闻乍听便已明白“元芳之意在炒作”,可是这“炒作奇效”却仍是实打实地摆在眼前:获知“元芳讨薪”的记者联系后,当天下午,经当地有关部门迅速联合处置,便很快作出答复,于1月17日前筹集300万元支付给农民工,以确保农民工尽快拿到工钱,回家过年。

  总结多年来的“实战经验”,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年底遭遇欠薪的农民工兄弟,几乎总是把通过正常渠道去维护自身权益置于一边,却竭力追求绞尽脑汁地去构思“讨薪创意”。若问何以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答案确也不言而喻:“正规渠道”往往行动迟缓,甚至推诿扯皮,而一旦获得媒体青睐,成功实施了“炒作讨薪”,其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简直可说与前者有着“天壤之别”——“元芳讨薪”的确已属老套,但其“炒作奇效”却是那么地立竿见影。

  每天100元的租用戏装代价,换来的是300万元被欠工资的有了着落,这样简单的一笔“创意讨薪”成本收益账,不仅仅是对“元芳讨薪”的策划炒作者,恐怕对于其他许多遭受欠薪之苦的农民工,都是一种值得“见贤思齐”的“经典范例”。但也毋庸讳言,“元芳”们的这种“讨薪喜悦”越是刻骨铭心、顶礼膜拜,显然也越是折射出有关部门正常工作效率和办事效能的主动不够、形象不佳、评价不高。

  “元芳讨薪”可叹,“炒作奇效”可忧。忧就忧在,面对新闻媒体年复一年的另类讨薪报道,某些涉事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并未真正认识到这是一种懈怠,一种不足,甚至是一种羞耻。倒有可能,还把这样的事后补救,视作是自身工作“雷厉风行”、“深得民心”的荣耀实例与事迹。如此这般,另类讨薪的各式“元芳”,岂能不挖空心思地求新求异,发挥出“炒作讨薪”的“无穷智慧”。

  走笔至此,突然跃出一个想法:以后一些地方考核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反其道而言之,把“创意讨薪”频发处,看作是基础工作不扎实的表现之一。或许,有了这样的观念和“成见”,才会促使“炒作奇效”的日渐式微。

关键词:元芳,讨薪,农民工,狄仁杰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