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名人无法抵达正义
2月25日,有微博称,李双江之子涉嫌轮奸案的女主角撤销控诉,双方已达成和解意向。记者就此事进行求证,据可靠消息显示,警方目前尚未接到双方达成和解的消息。(2月27日河北青年报08版) 稍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条明显失实的消息。刑事案属公诉案而非自诉案,受害人无权撤销。就是说,当事双方无论怎么达成和解意向,也不能够推翻既定的法律程序。 李双江之子涉嫌轮奸案事发以来,持续受到舆论关注。随着媒体介入和案情披露,更多真相和细节得以浮出水面,但与此同时,一些不实的甚至是恶意中伤的传闻也相伴而生。就此条微博而言,短短三个小时就被转发了一万余条。在这个信息快餐时代,很多人并非缺少判断真相的能力,而是缺少甄别真相的耐心。更何况,不少人如今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对于负面新闻,往往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在经过无数次传播和大面积蔓延之后,都将得到强化和放大,从而对公众心理乃至社会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千万不能低估这种影响力。事实上,我相信很多人在传播和评论这条微博时,并不在意事实本身,只不过出于一种娱乐化的心态去消费名人。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一旦有名人陷入丑闻,不管真假,各种负面消息便扑面而来,使之成为舆论上的弱势群体,围观者从中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这种消费名人的现象,即使不带有强烈的主观恶意,对社会而言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负能量。不仅会导致相关司法部门公信力无端受损,还会加剧一种无谓的对立和敌视情绪,极端情况下,这种由假消息聚集起来的汹汹民意,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舆论审判”,对司法部门造成巨大压力。 消费名人的现象,很可能源于这样一种心理——“拼爹”屡见不鲜的当下,一些有权有势有知名度的群体,往往可以通过强大的资源去打法律的“擦边球”,再加上司法透明度不够及一些司法不公的现象,使普通公众认为,只能用剑走偏锋的方式,让名人案件保持新闻热度,从而实现司法公正——这种说法有相当的代表性,也很有辨析的必要。不可否认,当下“拼爹”现象时有发生,司法公信在权势面前被洞穿也不是没有,但法治社会里,任何人都不能用一种错误来纠正另一种错误。 消费名人不仅不能抵达正义,相反可能制造更大的不正义。或许在个案中,我们可以通过消费名人获得一种快意恩仇的感觉,但长远来看,过度消费名人等同鼓励谎言和欺骗,误导民众判断力,这将不断弱化社会诚信底线。而社会诚信底线的弱化,正是公平与正义最大的敌人。-吴龙贵
|
关键词:李双江之子,轮奸,女主角,撤销控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