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

记者探访河北省“城镇化样板村”保定市西高庄村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06 11:24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晨光熹微。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梧桐树,打在家住西高·润生园小区的林福泉家窗户上。身为西高庄村村民的林福泉今年已有72岁,他睁开蒙眬的双眼,推醒了身边的老伴说道:“今天秧歌队改在上午排练了。”

  西高庄村,1986年开始创建自己的企业,让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2006年开始新民居建设,让农民搬进统一的楼房。到现在,孩子上学有补贴,老人生活有保障,村民人人能登大舞台,唱歌扭秧歌当“明星”。

  近日,记者到西高庄村亲身探访。在这个位于保定市区东南的村子里,人人用笑容向记者证明,西高庄村走的这条城镇化之路,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西高庄村城中村改造前,路窄,民居还是一色的砖瓦房

  民居改造后,村民搬入了统一建设的楼房小区中,小区内绿荫环绕-供图/西高庄村党支部

  村民视角

  “我们住的和城里一样”

  保定市南市区杨庄乡西高庄村村民林福泉,已届古稀之年。早上,他叫醒了老伴,告诉她去村里秧歌队的排练时间,便开始收拾家里的大小琐碎事儿。

  别看是在农村,林福泉家住的也是楼房,生活上和城里一样。

  据林福泉讲,2006年开始,村里进行新民居建设,整个村子建成了一个小区。小区里,绿草如茵、环境美得不得了。不仅这样,村里还给建健身场所、文化活动场所。

  “不用种田,村里的吃喝、福利也都很好。”林福泉说,1986年开始,该村实施村民退休制度,现在,他每月至少可领800元退休费,每年村里还出资让老人们出去旅游,做体检。“不止这样,过生日、红白喜事,村里都有补贴。”

  “不出村,也有好工作”

  老有所养,为年轻人减轻了负担。同时,在西高庄村,年轻人也能有所作为。

  临近中午,收拾完家里的事儿,林福泉受邻居所托给邻居女儿——在“亨佰丽(义乌)小商品批发城”上班的史红仙送饭。

  林福泉说,这个“亨佰丽(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可不是一般的单位,是村里的产业,投入运营后,为不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除了这个批发城,联盟线材厂、超达酒店、社区服务中心、超达老年护理院也是村属企业。“只要你想上班,村里就给提供机会,退休的老人想谋个活儿也给安排,毕业的学生就更是抢手,只要回村就没有‘失业’机会。”

  据悉,现在该村的固定资产超3亿元,每年有近千万元的盈利,村办企业为脱离了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部门说法

  失去土地产业开始转型

  据保定市南市区委常委、副区长穆希君介绍,上世纪70年代,随着保定地区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西高庄村的大部分土地被征用,农民面临着没有土地耕种的局面。在穆希君的印象中,那时候的西高庄村人均只有几百块钱的收入,并且村集体在外还有债务十多万。

  “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王焕荣等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台,才开始改革。”穆希君说,1986年西高庄村建起第一家工业企业——联盟线材厂,随后创办10家集体企业,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村民也开始从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村“两委”积极鼓励和扶持村民发展个体经济,逐步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集体带动个体的经济发展格局,彻底改变该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下一步将实行股份制改革

  保定市南市区杨庄乡乡党委书记李力说,西高庄村富裕了,城中村改造的问题随之而来,在王焕荣等人的努力下,新民居建设非常成功,但这之后,王焕荣还提出了精神建设的问题,依据村民日常生活需要成立了若干“兴趣”、“帮扶”小组,丰富精神文化,拉近村民的距离。

  过去成绩非常之多,面对未来,现在仍任西高庄村党支部书记的王焕荣表示,下面就是要解决分配的问题。“股份制势在必行,只有解决好了分配问题,村经济发展才能长久,这大概需要3年的时间。”

  村民期望

  “希望村干部这棵树,一辈子靠得住”

  “我生在西高庄村,长在西高庄村,年轻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离开过村子,我在市里有房,住房条件也不差,但最后还是被家乡的魅力吸引,回来了。”退休老教师贾希文,是西高庄村“教师协会”的会长,自从退休后,他搬出了保定市教委分的房子,告老还乡回到西高庄村。

  “说实话,当初回来的时候的确有疑虑,但住久了发现,这不仅居住环境与城市无异,村民的思想境界也令我惊讶。就说去年底扫雪吧,没人通知没人组织,大清早的就有不少人主动拿出工具来把小区里外扫了干干净净。”贾希文说。

  但眼看着村子一天天发展得更好,以王焕荣为主的领导班子面临换届,他不禁想,村干部换了,这棵大树还靠得住吗?

  “希望有人能给吃颗定心丸。”贾希文说。

  “希望后代也能享受村子给的优待”

  “我是外村嫁到村里来的,做西高庄村媳妇儿几十年,也为西高庄村添了好几口人。”上世纪70年代,从别村嫁到西高庄村的刘桂兰已经养育了两代人,如今有儿有女的她和家里人生活在一起,全家三代其乐融融。

  “我们村盖上小楼后,儿女都有房子住。但最近总想,孙子孙女那一代再结婚,还会不会住在村里,还会不会有房子住。”刘桂兰说

  “村子的住宅楼数量是一定的,那村子的规模和容量还能再扩大吗?”刘桂兰希望有朝一日,随着村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村规模也能逐渐变大。

  编者按

  城镇化应是“人的城镇化”

  近年来,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但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新民居建设虽美,但不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脱离了土地,农民的从业问题无法解决。

  许多拥有资源、地缘优势的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走向城镇化,这也是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的较好诠释。真正的城镇化,应该是“人的城镇化”。真正的城镇化,不应只局限于居住环境的改善,更多的还有产业的转型、转型农民的就业问题、保障问题及精神面貌的提升等。

  总而言之,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便水到渠成。

 

关键词:城镇化,样板村,河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