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求学:22个汶川娃立碑 感谢爱心之城爱心人
-来到新校舍。(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包饺子。 -参观西柏坡。 -2008年我们来了。 汶川到石家庄,是一程特殊的求学路,五载春秋萦绕感动,从青涩走向成熟,突然发现这儿已是第二故乡。 2008年,汶川震区22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含着泪花离开满目疮痍的家乡,被接到异地之城石家庄免费读书。 时光荏苒,毕业的日子悄然来临,他们已长成大姑娘帅小伙,曾经的痛已被积极的人生求索代替。 但永远忘不了的是,这座改变他们命运的爱心之城,面对灾难表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带给了他们数不完道不尽的仁与义。 于是,在这“致青春”的日子,他们准备为支援过汶川灾区的石家庄志愿者立碑,要表达的是将第二故乡石家庄永远铭刻于心。 回放 省会爱心学校接回22个灾区孩子 河北外国语学院王振岭副书记仍清晰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们迅速组织捐款,5月19日,院长孙建中带队到灾区送去20余万元善款。在重灾区德阳市孙建中看到部分学生无法复课,当即作出决定:全方位资助安置20多名受灾严重家庭的初高中学生,到河北外国语学院免费就读五年一贯制大专。 5月28日至6月9日,他们先后到德阳市、绵竹市、什邡市、崇州市、都江堰市和阿坝州等重灾区的教育局和临时安置点联系资助对象,每天平均奔走200余公里,半个月行程3000余公里,最终确定了22个初三的学生。7月份,学院陆续将学生接到省会,成立“河外儿女班”。学生们坐进了漂亮的教室,继续学业。同时委托燕赵晚报等媒体,为这22个孩子一对一征集“爱心家庭”,使他们在异乡也有了家庭般的温暖。 如今5年过去了,今年6月,22个孩子即将大专毕业,他们现在怎么样呢? 感恩 “石家庄的爸爸妈妈给了我们温暖的家” “叔叔阿姨,我回来了。”昨日上午,黄凯来到锦绣花园小区,走进房间,没有丝毫的拘束感:“这就是我第二个家,任新继夫妇把我当亲生儿子看待,其实就是我在石家庄的‘爸爸妈妈’,只是我一直没有改口叫。” 2008年5月12日,黄凯在四川绵竹的学校和家园顷刻间变成了废墟。所幸的是家人都安然无恙,那一年黄凯就读初三。2008年6月10日,黄凯和21名灾区孩子一同来到了河北外国语学院。为让远在异乡的孩子们感到家庭的温暖,学校委托燕赵晚报征集“爱心家庭”。机缘巧合,黄凯走进了任新继夫妇的家中。 “说起来真的是缘分。”任新继说,2008年6月12日,他从燕赵晚报上看到了征集“爱心家庭”的消息,便和爱人商量,爱人非常支持。为此,他们特地到学校看了看。在校园里,任新继听到一群孩子在说四川话,便认出他们就是来自灾区的学生。任新继和爱人一起上前搭话,第一个回答他们问题的就是黄凯。 那年黄凯刚15岁,花季少年充满了叛逆,一些小毛病逐渐暴露在任新继夫妇面前。为此,任新继夫妇做了很多努力,有时为了纠正黄凯的卫生习惯,任新继的爱人郝小萍总会不断地重复,这种重复在孩子们心中却成了唠叨,儿子还为此顶撞郝小萍。 “为给黄凯出头,我儿子没少挨训。”郝小萍回忆说,她说管黄凯,是把他当自己孩子管教,希望他得到家庭温暖的同时,学会礼仪和做人的道理。相比过去的5年,黄凯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习刻苦了,衣服脏了知道自己换洗了,家里乱了知道打扫了……”说到黄凯的长进,郝小萍的脸上充满欣慰,在她心中,黄凯始终都是个善良懂事的孩子。 在任新继的家中,记者还看到了黄凯的大伯的来信。信中写道:“五年即将过去,一万八千多个日日夜夜,是你们无私奉献的爱心让黄凯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坚强地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你们不仅拯救了他的生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他内心深处播下了爱的种子,让他心中永存感恩,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 黄凯告诉记者,他的父母不识字,心中的感谢不知如何表达,便委托大伯写了封信。在他的心中,任新继夫妇早已是自己的亲人,省会石家庄也已是自己第二个故乡。如今他在石家庄一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毕业之后还想长期留在石家庄,建设石家庄。 文秋是四川德阳市什邡市人,19岁来到石家庄,5年时光过去,她已经出落成一个有气质的大姑娘了。目前文秋正在北京一家旅行社工作,专门接待外国游客。文秋忙碌之余,总不忘给她在高邑县爱心家庭里的“爸爸妈妈”打电话。“在我3岁的时候,父母就病逝了,从小缺少母爱。来到河北外国语学院后,燕赵晚报等媒体帮我联系了高邑这家姓陈的爱心家庭,他们对我特别好,专门给我收拾出一间干净的屋子,屋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还送给我一套新衣服,让我又惊又喜。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家的温暖,激动地喊出:爸爸、妈妈!”在电话中文秋告诉记者,“在石家庄读书时,每个周末,爸爸都会接我到高邑县的家里玩。那里已经成为我永远的家。将来挣钱了,我要多孝顺爸爸妈妈。” “爱心市民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今天,22个川娃子即将毕业,他们除了想对好心的“爸爸妈妈”表示感谢,也要向这座城市其他的爱心市民表示谢意。 在石市一家公司实习的马威仍记得,学校外边卖肉夹馍的阿姨,只要听出是四川娃的方言,总是再多加一块肉,“孩子你好瘦,多吃点呀!” 在北京实习的张玲仍忘不了,石家庄的学姐在她感冒时喂她吃饭、给她买药;忘不了,她的手受伤后学姐给她洗袜子……5年的时间很长,说起最感动的事,张玲居然说没有,是因为几乎每天都有感动。 与其他同伴一样,张玲现在有了称心的实习单位,只要愿意将来还能留在北京发展。她幸福地说,如果没有爱心人,或许她就辍学在家,出不了四川,“是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是石家庄给了我拼搏的力量。” 当她从北京回母校,坐上熟悉的公交车,她的那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就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石家庄,无论到什么时候这里都是我的家、我的驿站!” “抗震救灾的志愿者让我们感动” 除了22个爱心家庭和众多爱心市民,2008年石家庄志愿者在汶川抗震救灾的身影,同样使同学们难忘: 龙少林,来自绵竹市汉旺镇四方村。小时候,妈妈就离他而去,少林和爸爸、姐姐相依为命。地震时,房子上的木头掉下来,将姐姐的大腿插了一个大洞,送往绵竹医院治疗。少林便去绵竹医院照顾她,晚上就住在大街上的帐篷里。这时,他认识了一名医疗队的志愿者马谦。 马谦医生是石家庄正定人,当时30岁左右,他知道四川地震了,就从河北跑来加入医疗队。马谦知道少林姐姐的伤情后,到医院帮少林的姐姐医治,给她按摩,掏钱给姐姐买鸡肉、兔子肉吃。 医疗队要进山寻找伤者,龙少林就帮他们当起了向导,挨家挨户寻找伤者,还给困在天池乡大山里的村民疗伤。“这支志愿者医疗队,我跟了好几天,亲眼见他们救了很多人,那都是一条条命呀!他们走到哪里,村民们都热烈欢迎,连我这个当向导的少年也受到尊重,那一刻,我忽然感觉自己长大了。”龙少林说。 “我跟马谦大哥真有缘分!没有想到,后来我竟然被河北外国语学院接到石家庄上学。”龙少林介绍,到石家庄后,人生地不熟,他渴望见到马谦,周六日就借了辆自行车到正定县曲阳桥乡西叩村找他。“我以为当志愿者的人,肯定家里特有钱。没想到,找到马谦家,才知道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医生,家庭也不富裕。见到他的那一刻,从来不会哭的我,眼睛湿了。” 在石家庄,龙少林一有空就去找马谦。马谦带他游览了赵州桥、正定大佛寺、鹿泉抱犊寨,让龙少林了解到石家庄的深厚历史文化,爱上了石家庄。 如今龙少林、谭定刚、王道宇已经到北京某公司工作,在中非喀麦隆长期出差。而马谦也被正定曲阳桥乡医院派到天津学习。“前两天我还在QQ中和远在喀麦隆的小龙聊天,叮嘱他注意安全。”昨日马谦告诉记者。(记者谢鑫名 记者尚燕华 孟醒石)
|
关键词:汶川,地震,免费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