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直都在的端午习俗盘点
那些一直都在的端午习俗 吃粽子不只是中国人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为防止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而后,据《初学记》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直到今天,每年5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端午食粽的风俗还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各国包粽子的材料种类丰富,外形也不尽相同。越南人吃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日本人则是用磨碎的米粉,包成锤形粽子。朝鲜的粽子被称为“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掺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吃时味道可口。 悬艾蒿菖蒲避邪驱瘴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等,妇人争相佩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艾,又名家艾、艾蒿,菖蒲则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们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以及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等功效。中医学上以艾入药,还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杀菌防病,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雄黄酒祛毒防病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对于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佩香包抵防恶气 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有些地方还有新嫁娘赠送亲友香包的习俗,国人认为新娘子带有喜气,由她亲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节,新嫁娘必须缝制香包分送亲友,这一送,少说要送一二百个,除了送给亲友之外,当然多半还是送给小孩子们佩戴,这是出自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希望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诸邪远避,同样地也可以送给长辈以示尊敬和孝心。(人民日报) |
关键词:端午,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