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发帖”是怎么被揪出的
四川《绵阳日报》9日头版刊登了一则消息称,当地一名公务员上班时间发帖“维权”,“公务员上班时间该不该做私事”这个话题引起网民议论,当地纪检部门已介入调查此事。 “上班发帖”,是非没什么可探讨的。发帖维权当然是私事,但此事的蹊跷处倒不在于当事人如何在上班时间卖力顶帖,而是其被揪出的“路径选择”问题。如果我们从常识来梳理一下这件事,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悖逆:对一篇反映自身权益被侵害的“钉子户网帖”、而且是热点的商品房问题,一般人的关注点在哪里?毫无疑问,肯定是事件本身。那么,有多少人会去关心发帖者是不是公务员、帖子是不是上班时间发的呢? 此事件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是什么样的“网友”才会对维权事实视而不见,却偏偏对维权者“身份”“感兴趣”?是怎样神奇的“网友”能“扒下”维权者所谓的“画皮”,将匿名帖的私隐信息曝光? 这件事有两点要厘清:一是此事被曝光,既不是监察部门暗访明察,也不是群众举报,恰恰是循着当事人的维权行为。这会给民众这样的联想:维权就要被报复吗?二是当事人上班发帖固然不对,但其反映的问题,是否可以忽略? “上班发帖”的风险不是来自刚性的纪律检查,也不是来自公平的程序正义,而是因为自己反映了权益被侵害的问题。这背后的“是非曲直”,让人浮想联翩。就事论事而言,“公务员”工作时间忙私活,确实违反了规则,但这种疑似借助“网友”口吻揪出“上班发帖”事件的操作法则,恐怕比上班干私活更值得警惕。 -邓海建(媒体人)
|
关键词:公务员,上班,发帖,维权,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