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市一市民频频接投资公司电话 信息如何泄露?
记者卞静 近四个月以来,家住蓝水晶小区的刘女士频繁接到几家投资公司打来的电话,询问她是否参与投资,令她烦恼不已。“这些电话说打来就打来,有时候在做饭,有时候在开车,有时候在午休……烦死人了。他们到底从哪儿弄到我的个人信息?” 27日中午,刘女士正在家做饭。突然,放在窗台上的手机响了,她放下炒勺,关小火,接听电话。 对方是一个女的,语速很快。“喂,您好!请问是刘女士吗?我是XX房地产投资公司的,我们公司常年做房地产投资项目,2万元起存……” 刘女士一听,立刻火了。“你们怎么又给我打电话?我都说过不投资了,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打给我了!”讲完后,她挂断电话,继续炒菜。 从四个月前,刘女士就开始频繁接到投资公司的电话,让存钱。“不止这一家,得有四五家,有的公司三四天打一个,每次都换不同的员工介绍产品,有的甚至每天都打,说不存钱也没用,照打不误。他们还总发垃圾短信。”令刘女士更生气的是,对方打电话也不分个时候,正午休呢一个电话就把自己吵醒了,心里很憋火。 同时,让刘女士很疑惑的是,对方不仅知道她的名字,还知道她的一些个人信息。刘女士也问过这些投资公司,是如何得到这些信息的。可对方都不过多解释,有的说是公司给的电话,因为她以前在别的地方做过投资,留下过资料;还有的说,电话是随机抽到的,抽到谁算谁。 后来,刘女士不堪投资公司的电话“骚扰”,干脆存下那些电话,再来电就不接了。 刘女士表示,几乎每个人都有被一些营销短信、电话骚扰的经历,偶尔一次两次还可以接受,就当对方只是拨错了号码。但如此频繁的“骚扰”,就让人有些恼怒了。而且对方还熟悉机主的个人信息,比如叫什么名字,以前参与过什么投资项目等等,不禁让人担忧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出去的。 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邵明涛律师说,我国多项法律中均有规定,任何人或机构都不得随意将他人个人信息及隐私公之于众。面对日益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现状,《刑法》在第七次修正时,也明确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写入刑法,情节严重的将构成犯罪。为此,邵律师提醒,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泄露,尤其提防一些假借“做社会调查”为名的活动。 |
关键词:骚扰电话,泄露,个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