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编者按 今年7月4日,省委做出了向吕振华同志学习的决定,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吕振华同志是锐意改革、干事创业、履职尽责和清正廉洁的时代典型。他的事迹是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是对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有力诠释。他代表广大党员干部,回答了一个重大时代命题: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省委宣传部约请我省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创作了一篇反映吕振华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吕振华同志对“为民、务实、清廉”的守望与坚持,希望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以吕振华同志为一面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干干净净地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辜负党的信任、人民的期盼。 初见吕振华,我有些意外: 黑黑瘦瘦的身板,粗粗糙糙的皮肤,稀稀疏疏的头发,憨憨厚厚的笑容。身为中捷产业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掌管着4.2万人口、268平方公里土地和百亿资产,却根本不像一个官员,倒是像极了一个下岗职工、一位贫困教师或一家村办企业的老会计…… 吕振华告诉我,自己没有别的本事,更没有别的野心,中捷只有4.2万人,他只会算计这4.2万人的经济学。 好一个4.2万人的经济学! 这其中有两组数字: 从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间,全区GDP由3.79亿元增长到90亿元,财政收入从0.33亿元增长到38.2亿元,分别增长23.7倍和115倍,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农垦区之首、全省省级开发区之冠! 2003年,中捷还是一个只有1.6万平方米楼房的简陋生活区。而现在,一座集高标准住宅区、商业区、金融区、大学城等为一体的5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框架已经拉开! 无论如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春天的前奏 1994年10月,临近不惑之年的吕振华来到中捷农场,担任常务副场长。 那是一个怎样的困局啊。计划经济时代上马的大大小小的企业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个个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又像一个个失去庇护的瘦骨伶仃的孤儿,嗷嗷待哺。总资产只有6800万,债务却超过2个亿,严重的资不抵债! 这日子怎么过? 他在苦苦地算计着中捷的新生路。 那是一个特别的秋天,日头黑黑的,风凉得刺骨。 …… 中捷,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这里位于沧州最偏僻的海边,是一片典型的盐碱地,白花花的,苦土。没有树木,只有一望无际的黄菜和碱蓬,在春天和秋天之间枯枯荣荣。那是这一片土地的命运,也是他的命运。 1956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获赠670台(件)农机设备。回国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参与选址,把目光落在了渤海之滨,并亲自命名“中捷友谊农场”。 于是,一批抗美援朝的退伍战士,集合周围村里的农民,开始为饥肠辘辘的共和国生产粮食。 与共和国蹒跚的脚步一样,中捷和全国数千个国营农场一起,在时代的风雨泥泞中艰难地前行着,先是单一地种粮食,后来又一窝蜂似地上企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这家被传统体制和思维紧紧束缚的国营农场,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破产 吕振华的第一个动作,堪称惊心动魄:破产! 当时,针对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国家鼓励破产。但长期的僵化思维,使大家碍于种种羁绊,顾虑重重,而吕振华敏感地看透了这一点。在时任场长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他大胆提出了企业破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的设想,并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依靠法院和银行,坚决而迅速地进行破产。 破产直接带来了工人的大面积下岗,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一位当年的志愿军老战士,气冲冲地闯进吕振华办公室,以手为枪,指着他的鼻子高声怒喝:“姓吕的,你要把农场带向何处?这里还是共产党的天下吗?” 面对众多的责骂,吕振华平静地说:“企业早已亏透,大家早已下岗,横竖都是没工作。不如干脆拉下面子,直接破产。就像分居多年、和好无望的夫妻,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办理离婚手续,只有这样,才能重组家庭,开创更美好的生活。” 他断言:现在是破产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机会,将会遗憾永久。 在他的直接操盘下,最短的时间内,中捷的31家特困企业陆续宣布破产! 这时候,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破产的意义,开始纷纷申请。而此时,国家的破产政策已经越来越严格了。 1997年6月,国务院正式出台进一步规范破产的条例。其中特别规定:企业破产必须经最大的债权人同意。换言之,得不到银行的许可,破产比登天还难。 吕振华眼疾手快,捷足先登,最早地借助国家政策,为中捷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紧接着,果断进行股份制改造。十多家民营企业虎虎而起,浴火重生。 2000年,吕振华担任农场党委书记。而后,随着全省农垦体制改革和渤海新区的成立,中捷走进了一个全新时期…… |
关键词:群众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