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时政要闻

转型治污看广东:产业重构 腾笼换鸟 压旧扶新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23 09:3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审议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广东首先定位为“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同一天,广东公布了《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

  而彼时的广东,外有一波波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内有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的弊端干扰。科学发展之于广东,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盘必须精心谋划、志在必得的战略棋局。

  “保证转型升级成功才是战略成功!”2012年初,尽管此时的广东已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万亿元的省份,但在这一年的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在报告中只字未提GDP,而是将转型升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从金融危机和环境压力的倒逼,到“腾笼换鸟”等转型阵痛,再到后来经济发展的渐入佳境,广东的转型充满了思辨色彩:“危”与“机”、“舍”与“得”、“退”与“进”,成为这一路前行的详细注脚。

  不救落后的生产力

  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一场全球经济大变局,却也提供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并不多见的调整机会。

  如同三十年前率先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又与这场大变局率先遭遇。“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秉承这一理念,广东的转型升级由此拉开大幕。

  过去多年的繁荣与痛苦,为广东转型准备了比国内其他地方都更为坚实的市场、产业基础和普遍共识。当其他地方还在津津乐道“招商引资”时,广东的发展关键词已经变成了“双转移”和“腾笼换鸟”。

  故事:“陶都”变脸

  从广州驱车经佛山一环,不足一小时便可抵达佛山禅城区南庄镇。

  在记者的固有印象中,但凡沾上“陶瓷”二字,粉尘、烟雾便是“标配”,想象中的“陶都”南庄亦应如此。

  然而甫入南庄,但见天蓝水清,一派岭南水乡的美景,令人很容易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哪里是南庄,分明是周庄。

  与珠三角的其他小镇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起,南庄开始了工业化征程。这里富含陶土,很快便“村村点火”。最繁荣时,南庄陶瓷年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球的八分之一,由此获得了“中国建陶第一镇”的称号,一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上百亿。

  但烦恼也随之而来。

  在南庄人的记忆中,天空总是灰蒙蒙,遍地都是白茫茫。竹竿打芒果,是很多广东“细路仔”(广东方言,意为小孩子)的游戏,但佛山溶洲建筑陶瓷二厂的工人罗淑芬说,她从未享受过这一乐趣,因为污染太严重,南庄的芒果树都只开花不结果,有的连花都不开。

  禅城区区委副书记张辉明回忆,2006年他刚到任南庄时,原本一个颇具实力的投资企业已有意入驻南庄,但经理亲自来南庄考察后抛下一句:“以后,再不要带我来这个地方。”

  “其实,南庄窑炉小,地域也狭小,加上当地陶瓷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让能源和环境空间开始呈现难以为继的局面。”张辉明说。

  2008年3月,广东提出要实现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佛山成为“急先锋”。当地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2007年,在佛山规模以上企业中,陶瓷行业重点企业排放了污染物的近一半,消耗了三分之一的能源,却只产生了不到10%的总产值,纳税则不到3%。占据佛山陶瓷产业大半壁江山的南庄,自然而然地成了整治重点。

  “双转移”的推进刺痛着每个人的神经。有当地企业信誓旦旦地要“联合起来告政府”,还有的企业写信给新华社“告状”。此时恰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有陶瓷老板愤愤不平:“陶瓷业的冬天本来就到了,政府却要扒去我们的棉袄。”

  在转型升级的阵痛中,南庄下定决心关停并转移了一大批陶瓷企业。如今,南庄人不仅看到了久违的蓝天,当地的GDP也不降反升,更重要的是,南庄获得了最宝贵的资源——土地。

  据张辉明介绍,目前,南庄因产业转移而腾出来的发展用地已有近5000亩。在这片土地上,除了启动生态治理和景观绿化工程外,还吸引了环保产业、生物智能产业、文化教育产业集聚的绿岛湖都市产业区,万科城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集汽车4S店、汽车文化区、汽车配件市场、会展区、汽车服务区、二手车交易市场等为一体的吉利工业园等新兴产业落户。

  启示:不破不立,有舍才有得

  南庄的阵痛与变迁只是广东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回忆,过去几年,总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冒出来,比如说:调结构是长期行为,保增长任务这么重,调结构还是等经济形势好了再说吧。

  对此,广东的立场无比鲜明:坚决不救落后的生产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转型升级不破不立,有疏有堵,有舍有得,从而固经济之根本,浚产业之泉源。

  在过去的几年间,广东鼓励和推进落后产能淘汰,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为新兴产业项目上马腾出环境容量,为广东未来发展打下环境基础。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卫平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可避免将存在转型的阵痛和障碍,必须要扛过去,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事实上,正是由于广东在低端产业上的“舍”,才能收获现代产业的“得”。10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10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01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和100个现代农业项目,广东以令人目不暇接的“500强”项目,托起了广东现代产业的脊梁。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治污,转型,广东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赵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