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中欧光伏战时代 河北省光伏产能过剩阴云压顶
“中欧光伏战”已经随着价格承诺协议的达成而成为过去,光伏业开始“休养生息”。然而,本报记者近日采访我省多家光伏企业发现,产能过剩的阴云很难随着“中欧光伏战”的结束而散去。由于供过于求,目前我省约4/5的光伏生产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开工的企业中也只有部分是满负荷生产。更值得注意的是,我省50多家光伏企业中,仅有英利、晶龙、巨力3家可获得中欧价格承诺中对欧洲市场的出口配额,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失去了欧洲市场。“后中欧光伏战”时代,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将走向何方? 现状大部分光伏企业仍停工 全省50余家光伏企业中,现在开工生产的只有10来家,满开工的更少,大部分是间歇式开工的。 “现在涿鹿那边300多台做单晶硅的炉子都停着呢。”在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坦言,来自欧洲市场的“停战”消息,对于我省大多数光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在我国与欧盟达成的价格承诺协议中,我国94家光伏企业对对欧盟出口硅片、电池、组件可免征反倾销税,不过于此相应的,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均有限定———光伏出口价格最低限度为0.56欧元/瓦,每年的出口总量不得超过7吉瓦(700万千瓦)。超过上述配额或低于承诺价格的部分,仍将被征收47.6%的反倾销税率,这项协议的有效期到2015年底。 而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献社表示,我省大部分光伏企业处于停工状态,其根本原因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昔日最大出口市场仅仅7吉瓦的配额无法解决这一根本问题。“7吉瓦的配额”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刘献社解释说,我省共计50余家光伏企业,电池和组件的总产能即达到6吉瓦左右。在前几年光伏市场良好时,其中的绝大部分产品都出口到了欧盟。而现在,7吉瓦的配额是全国93家企业分(94家参与对欧谈判的企业中,有一家并未签署价格承诺协议),其中河北企业仅占到3家,分别是两大光伏巨头晶澳、英利和规模稍小的巨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这意味着,我省其余40多家中小企业都无法获得对欧出口配额,面临着失去最大市场的困境。“(全省50余家光伏企业中)现在开工生产的只有10来家,满开工的更少,大部分是间歇式开工的。”刘献社说,目前只有晶龙和英利这样的大型企业能够基本实现满开工,即使是巨力、光为这样的第二梯队也受限于订单和成本,难以开足马力生产。 原因产能过剩痼疾难消 产能过剩都已经成为一道缠绕在光伏行业头上的“紧箍咒”。 目前,全球市场承载量仅为20吉瓦左右,而我国光伏产品年产量已达35吉瓦,意味着超过1/3的产品无处可卖。 不论是对于全国还是河北,产能过剩都已经成为一道缠绕在光伏行业头上的“紧箍咒”,制约着这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回首我省光伏产能过剩的原因,上述业内人士说:“2009到2010年那阵,光伏上得太多了。” 从2009年开始,我国开始大规模发展光伏,到2013年,我国光伏产能已占全球80%,而河北光伏产业规模全国排名第二。规模的急速扩张超过了市场需求,目前,全球市场承载量仅为20吉瓦左右,而我国光伏产品年产量已达35吉瓦,意味着超过1/3的产品无处可卖。“我们就是2010年市场最好的那时候建厂的,”保定某光伏企业负责人承认,而现在,企业也面临着部分开工的窘境。这位负责人称,该企业的开工率能达到70%。 然而,大多数在产企业的开工率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企业开工率低,除了订单少,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成本控制。这是产能过剩造成的另一个后果———行业内产品同质化严重,不正当低价竞争策略,从而造成产品价格下降,甚至逼近成本线。 巨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人士说,在价格最高的时候,光伏组件的价格达到过每瓦20元,而现在直线下降到只有4元多。“这种市场价,要是单论产品的成本,企业还能有一点儿利润,但是算上人力、设备折旧等等运营成本,这点儿利润也难保了。”因此,大多数能接到订单的厂家也在小心翼翼地控制成本,超过一定生产数量反而会产生亏损,这也是厂家开工率不足的一大原因。 同时,业内人士还表示了对我省光伏行业结构的担忧。虽然河北光伏产业规模排名全国第二,但是其结构特点类似“苹果核”,“两头大、中间小”。前端是英利和晶龙两大集团为主,后端是少部分中小企业,尚未形成产业群。以目前的市场情况,前端企业还有竞争力,但中后端企业恐难以支撑。 说法大企业“好过冬”? 自价格承诺协议达成以来,7吉瓦的配额如何在93家企业中分配,在业界一直争论不休。但不论是哪一种配比、哪一种解释方法,都可以看出,在数量有限的前提下,“配额制”明显利好大型企业。 对于晶龙和英利这样的大企业来说,“后中欧光伏战”时代或许还可将部分希望寄于欧盟市场。 自价格承诺协议达成以来,7吉瓦的配额如何在93家企业中分配,在业界一直争论不休。在采访中,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晶龙集团旗下在美上市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关于配额的分配有两种说法:“6:3:1”和“6.5:2.5:1”,后者是最新说法。 关于这一比例,目前业内有两种解释。以“6.5:2.5:1”为例,一说是将配额的65%按照企业出口比例分配,25%分配给36家参与抗辩的大企业,10%分配给小企业。另一种说法是将65%的配额分配给大企业,25%分配给小企业,另外10%由机电商会机动分配。 但不论是哪一种配比、哪一种解释方法,都可以看出,在数量有限的前提下,“配额制”明显利好大型企业,包括我省的英利和晶龙两大集团。 然而,即使是希望,也仅是“部分”。对于大型企业而言,配额量很难吃饱。以英利为例,英利去年出货量2.3吉瓦左右,其中62%出口至欧盟,约为1.45吉瓦。即使能够拿到10%的份额,也仅有0.7吉瓦,不足去年欧盟出口量的1/2。 况且,价格承诺协议的“双限定”也对大企业有所限制,除了限量,还限了价。不低于0.56欧元/瓦的价格虽然与欧洲本土产品价格持平,但是对于亚洲其他国家出口欧洲光伏产品,中国产品已经高出0.1欧元左右,占据竞争劣势。 “如果只限价不限量,或者只限量不限价,大企业都能凭借自身优势去出口竞争,但现在等于两只手都被捆住然后去跟欧洲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对于欧洲市场的未来,企业人士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开辟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成为当务之急,不论企业规模大小。 突围国内市场成战略重点 2013年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10吉瓦)左右。 很多排名靠前的光伏企业都在努力摆脱“欧盟依赖症”,力图将战略重点放到国内来。 “你问所有企业,所有企业都会说正在做两件事:一是降低成本、提高电池转换率,二就是(在国内)做电站。去下游做电站,不光可以发电盈利,更重要的是给电池和组件找一个销路。” 这是我省一位中型企业负责人对于企业目前战略决策的解释。在他看来,开辟除了欧盟外的新兴市场,不如做国内市场来得实际。 在此前,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比例基本是70%出口到欧洲,10%出口到美国,20%出口到其他国家或者在国内消化。目前情况是,欧洲市场受阻,美国本土资源充足,对光伏发电需求不旺盛。而其他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如非洲对光伏发电“用不起”,中东则无大量需求。因此,国内消化成为首选。 对这一点,中国政府的支持态度也十分明确。7月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称,到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500万千瓦(35吉瓦)以上,2013年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10吉瓦)左右。 这每年新增的10吉瓦装机,无异于给光伏企业一记“强心针”,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将超过每年欧盟市场7吉瓦的配额总量,对光伏企业的意义不容小视。 于此相对应的,很多排名靠前的光伏企业都在努力摆脱“欧盟依赖症”,力图将战略重点放到国内来。英利集团是国内最大对欧出口企业,而英利人士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英利计划把此前只占总销量3%-5%的国内市场扩大10倍以上,力争到今年底,使国内市场接近出口市场份额。 除了设定战略目标,我国政府也在加紧解决阻碍光伏发电在进入国内大规模应用的一些实际技术问题,比如光伏电价补贴问题,光伏发电并网问题等等。“以前欧洲市场好的时候,根本没时间在国内建电站,卖电池和组件就足够赚钱了。但是现在必须重视电站了,电站比产品利润要大一些。”上述中型企业负责人一语道破天机。 据了解,大型地面电站项目颇受光伏企业青睐,同时,很多企业也储备了分布式发电项目,在等待补贴政策落地。 根据最新消息,预计今年国内全年装机量在8.5吉瓦左右,其中地面电站5吉瓦,金太阳项目2吉瓦,分布式1.5吉瓦左右。虽然可能无法达到10吉瓦的预期,但数量也已相当可观。(记者 付薇) |
关键词:光伏企业,市场,出口,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