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每个节日都是一个“出口”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11 08:2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文/刘白

  漫画/勾犇

  每个节日都是多面的———文化上而言是象征,消费上而言是符号,对于社会情绪而言则是个“出口”。

  所以,中秋节要赏月、批判天价月饼、反思传统文化;七夕节要买花、对比中西文化、反省婚恋观念;教师节要致敬、探讨师德师风、反观教育现状。几乎所有与节日相关的新闻、评论、议题,大概都可以框在这三个方面的框架内。

  在一个消费时代,文事即商事,文化概念有时是为了资本回报存在的。“教师节”作为消费符号的价值,无需多解释,《证券日报》9月10日刊登的报道《多银行推教师节理财产品,收益率最高可达6%》可作为最简洁的说明。

  只不过,节日在文化上的角色和消费上的角色是天然冲突的,这种紧张在消费社会随处可见。教师节之前,包括1号店、淘宝、京东等多家电商都推出了教师节礼品卡,但无一例外受到了舆论的普遍抵制。无论是站在哪个角度的批评———“变相生产行贿产品”、“助长送礼之风”、“叫板中央规定”,人们的出发点大概都是不满于这么内涵高尚的节日沾上了浓烈的铜臭。

  在一片质疑声中,京东商城下架了教师节礼品卡。其公关人员小心翼翼地向媒体解释着安排礼品卡的初衷,不过是为了“满足学校发给教师员工福利方面的需求”。节日销售无一例外是在搭文化的顺风车,“教师节礼品”卡的乌龙或许说明,慎重对待节日的价值内涵是赚钱的前提———这或许可以给正在摩拳擦掌中的月饼促销提个醒。

  节日不但提供了规模消费的可能,也是社会诉求集中爆发的节点,后者在教师节这种行业类节日上体现的尤其明显。每年的9月10日前后,人们的反思往往会从一个职业群体的现状扩展到行业领域的痼疾,一个节日就能完成对整个教育现状的扫描。

  新华社盘点了十年来每个教师节的关键词:2004年是“教师地位”,2005年是“教师健康”,2006年是“总书记给教师孟二冬回信”(这可以理解为对教师的关怀),2007年是“教师工资”,2008年是“灾区教师感动中国”,2009年是“尊师重教”,2010年是“免费师范生”,2011年是“农村教育”,2012年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2013年是“教师节改期”。除了2008年和2012年的关键词来自突发事件,其他都是关乎教师福利、职业生态的,持续不断的关注也许是问题难以解决的证明。《光明日报》揭晓了“2013年度最美乡村教师名单”,《燕赵都市报》也评选了10位“燕赵最美乡村教师”,为正能量打气的同时,同样也反衬出了农村教师、偏远地区教师生存状态的艰难。在城市家长抱怨教师节礼物越来越贵重的时候,中国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师需要“翻过海拔三千米雪山上班”、“骑马穿越草原家访”、“在废弃寺庙中讲课”、“爬过天梯送孩子上学”,他们的步履和中国教育进步的脚步一样踉踉跄跄。

  教师的分流肯定与教育的差异化相伴随,对教师待遇的讨论不免会扩展到对教育不均衡的检讨上。教师节之前,关于“超级中学”的报道成为了这种检讨的靶子。

  在校生人数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网罗、垄断了所在城市、甚至全省的尖子生;因学校大、创收多、高考成绩相对较好而常常被地方政府当做政绩———这就是所谓的“超级中学”。9月6日、9日新华社陆续刊发了《人数以万计、超级“敛财机”、政府当政绩———“超级中学”怪相扫描》、《争议中前行的中国“超级中学”》两篇报道,基础教育的怪胎引发了地方媒体的跟进,也引起了评论者的兴趣。

  《新京报》评论以“破坏教育生态的‘超级中学’当叫停”为题,比较清楚地梳理了“超级中学”的几宗罪:“让地方政府有一所拿得出手的‘好高中’,却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当优质资源集中在一所高中,这也就制造了权力寻租空间,给教育部门巧立名目变相收取高额择校费、借读费提供了机会”;“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也是背道而驰的”。这几条大致展现了同类评论的诉求点,也表明了评论者在对待“超级中学”问题上的共识。

  对于“超级中学”所体现的教育不公问题,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应,“必须更加重视按教育规律办事,必须合理控制学校办学规模,必须尽快消除‘超级学校’‘超大班额’现象。”与这两个必须相对应的是,评论者也在对官方做着催促———《不能放任“超级中学”破坏教育公平》、《谁来尽快消除“超级中学”现象》、《尽快叫停“超级中学”不能是张空头支票》。类似的催促也许在每年教师节前后都能听到。

  “超级中学”并非一个新词汇,但教育问题普遍都是老问题。概览教师节期间的舆论议题,教师节礼物问题年年都有,教师节改期问题是老调重弹,乡村教师的问题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关注,“超级中学”的报道在2005年、2006年左右就曾出现过。这些问题被反复咀嚼了很多年,就像一个久经辗转的病人反复倾诉自己的病情,虽然不一定有用,但这种倾诉本身也能让他释放压力。所以,9月10日也是一个可以倾诉的日子。在一天里,所有和教师、教育相关的话题都可以得到格外的青睐,甚至会引起官方的一些关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一天前后的舆论话题庞杂又脸熟、众口一词又莫衷一是———节日也是一个出口,即便不能解决问题,但也许可以提升一点“观念的水位”,果如此,也不错。

关键词:节日,消费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